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兒童工房家長會小啟

今日(6/29)有16位幼兒媽媽開會討論自治幼兒園,
目前已著手進行相關法規了解、場地尋找等事宜,以下為討論內容:
(一) 目前選擇較適合的場地有 
           1.法鼓山天南寺附近(橫溪溪南里)
           2.薇多綠亞社區(原幼稚園社區)
           3.柑園農地附近
ps:如家長們有更適合的場地,歡迎於7/3前上兒童工房網站留言提供

(二) 初步推算學費(以15人為一班)約11000元 / 月
          (與目前月費與註冊費平均價錢相近)。
(三) 找到地點後的後續場地整理工作約需二週時間,

兒童工房家長會小啟

今日(6/29)有16位幼兒媽媽開會討論自治幼兒園,
目前已著手進行相關法規了解、場地尋找等事宜,以下為討論內容:
(一) 目前選擇較適合的場地有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商議成立「家長自治幼兒園」會議通知

學校租約即將到期,
兒童工媽媽們不想讓這麼小的孩子,
每天只是關在屋內抄抄寫寫,
因而想成立「家長自治幼兒園」,推動所有相關事宜,
如尋找場所、聘請師資到孩童餐飲、經費均攤等等,
聚集大家的自量,合力為孩子創建一個良善的幼兒生活環境。
有興趣的家長請來參加會議,大家共商一個可行的路徑。

時 間:6月28日晚上7︰00 ~ 8:30
地 點:兒童工房托兒所

商議成立「家長自治幼兒園」會議通知

學校租約即將到期,
兒童工媽媽們不想讓這麼小的孩子,
每天只是關在屋內抄抄寫寫,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2010冬令營 梵谷-燃燒的靈魂-素描速寫

我們攀附著梵谷的生命軸線,

走進他的思想與創作世界。







第一週

1 / 25(一):波林那吉與布魯塞爾時期 / 藝術與宗教家族 / 仿米勒

1 / 26(二):埃頓時期 / 立志成為畫家&兄弟關係 / 光影與立體

1 / 27(三):海牙時期 / 母與子系列

1 / 28(四):努南時期 / 勞動者的哀愁與生命力量

1 / 29(五):巴黎時期 / 創作分水領與自畫像系列



第二週

2 / 1(一):阿爾時期 / 南方色彩的追尋

2 / 2(二):聖雷米時期 / 生命花園

2 / 3(三):奧維時期 / 永恆的地平線&兄弟關係

2 / 4(四):史博館參觀梵谷展(戶外)

2 / 5(五):尋找海山煤礦遺址(戶外)





每天下午,我把與當天課程相關的梵谷作品影印出來,

放在角落,供孩子自由選取,作為仿作對象。

為什麼要做這麼多仿畫?





在英國修習Visual Art時,

每個階段,不管是否與畫作有關,

老師都要我們做大量仿作。

剛開始心中狐疑,明明只是介紹英格蘭的巨石陣(Stonehenge),

與畫無關,何須對著攝影作品的影本再畫一次?

邊畫邊嘀咕,在碳筆粉彩筆塗抹推拉間,我的心漸趨寧靜。

我走進不同光影與時空的巨石陣中,說不明白這是什麼。

我見到視覺之外的東西。



一整年我仿希臘神柱、埃及書記官、法國石穴……;

仿達文西手稿、米開朗基羅雕塑、布朗庫西的空間之鳥……;

我仿植物在季節中的更迭、布來頓(Brighton)海浪拍打石頭……,

一直到期末,老師帶我們住到巴黎,去見這些作品的真跡。

面對真正的「它」,心中澎湃難以言喻。



事後想來,經常的,我們以為看見的東西,

在仿製過程中,才驚覺自己的視而不見。

「仿作」讓手得以撥開眼之茫霧,

去觀看視覺遺漏或之外之物。





孩子普遍缺乏仿作經驗,

初初開始許多孩子怯於不知如何落筆。

「用你的方法畫出你看到的。」我要孩子相信直覺,

那是藝術初始的樣貌,也是最終要留下的。

沒有這些,藝術如何成為藝術。



長年的教育桎梏,總以為老師是要教他們「如何畫」這件事。

但眼前卻只有素材,什麼也沒有。

他們只得半信半疑回頭叩問自己。

孩子啊,讓你的眼帶領你的手,舉起你手撥開眼的茫霧,

直接走向梵谷吧!







手的神奇力量,讓人的心靈漸趨安定,隨直觀走進梵谷。

每天畫完,我要孩子將仿作的中英名稱和日期,

記註在自己的仿畫下面,不會寫的讓我幫你寫下。

有朝一日,他們會去尋找梵谷的真跡的。



次日,我將孩子前一日的仿作,攤在桌上,

讓孩子觀看,同一幅畫作的不同表達形式,

屬於每個人獨特的圖像語言。

幾日過後,我們幾可輕易從眾多畫作中,判讀出誰的作品。








讓我們來看相同的主題的不同表達。


《掘地者》







《蒙著單眼的男子頭像》







《擦洗鍋子的婦人》







《母與子》













看著平攤在桌上孩子的畫作。

我們能教他們什麼?

事實上我們能做的不會比他們多,也不會比他們好。

但,我們要做的是留住孩童「直觀」的本能,

將之發展成恆常的動力。

2010冬令營 梵谷-燃燒的靈魂-油畫仿作

第二週,我們進入梵谷的油畫仿作。

這次來展的大都是梵谷早期的素描習作,

許多看過展的人都覺得「大失所望」。我不這麼想。

梵谷廣為人知的晚期作品,在各式畫冊和媒體中容易尋得,

反倒這些早期習作,若非特定展覽,實難親見。

因此,在早期習作上我們著墨較多。

當牆上映出星空、向日葵、夜晚的咖啡館、鳶尾花、麥田群鴉時,

孩子驚呼連連。這是梵谷的印記。烙印在人們心中的梵谷徵象。

但此次的梵谷早期習作,卻讓我對梵谷多了一種未曾有過的想像。







寶鍊將此次來展的油畫,貼在不同的角落,作為仿作素材。

桌上備有紅、黃、藍、黑、白的壓克立顏料,

孩子知道這有需要的所有顏色,但他得判斷:

需要哪幾種顏料?以及顏料間的比例?







他們依憑經驗做猜測,有時會失誤。

失誤很好,教會人們許多沒有失誤時學不到的東西。

孩子選桌坐定,穿越時空,再現一百多年前的畫。







「老師,我沒有辦法畫出像梵谷一樣ㄍㄡˇ ㄍㄡˇ的。 」

他指的是厚厚膏狀的筆觸。

「顏料ㄍㄡˇ上去,要趕快把筆提起來,

不然會被其他顏色吃掉。 」有人問,自有人答。

在經驗中,孩子將手趨近眼,發展出所謂的技巧。

「不只要ㄍㄡˇ上去,還要旋轉。」裡面那間的孩子大聲應話。

「不一定,有時候不是旋轉,是點點點。」

「還有像稻草一樣,一根一根的。」

「瞇著眼睛看,你會有不同的感受。」我說。

「他的畫會動。」有人瞇著眼說。







剛開始,佑佑堅持要將所有看到的顏色調好,才開始畫,

畫到後來,他嘆口氣說:

「其實這些顏色可以直接在紙上調,反正最後全部都會ㄍㄡˇ在一起。」

他注意到兩塊顏色的中間,有一層過度,這個過度恰是此二色的調和,

只是有時多了些其他色調做為仲介。











我是相信華德福教育中談到的色彩本質,忍不住還要再說一次:

「為何色彩經驗對人類(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如此重要?

對孩童而言,外在和內在世界的經驗是很難分離的。

孩子們不僅看到色彩,同時也感受到色彩的本質,

他們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色彩本體的特質,

甚至對色彩此種非物質性存在的本體有所知覺。

此種知覺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

當孩子達到入學年齡時,他們對色彩的感受力已經消退,

而僅僅將之視為附著於物體表面的事物

(如「藍色」的球、「紅色」的屋頂)。

因此,孩子們對於色彩不同特質及影響的感受,也隨之萎縮,

而靈魂之窗也未能進一步開拓。







一種顏色如何遇見另一種顏色?

新的顏色如何出現?會出現什麼樣的圖形?

孩子們運用想像力,在圖畫中看到了各種不同的事物。

我們可以讓孩子把玩不同的色彩,

因為他是隨著自己內在的成形力量,將色彩一一畫上。

他快樂的將一個顏色加在另一個顏色的旁邊,不『代表』任何意義,

但卻伴隨著直覺的目標,

這是因為孩子發展出『將色彩一一畫出』的美妙直覺方法。



當孩子用水彩畫畫時,他會想畫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

樹木、房子、街道、車子、飛機、動物、人群、以及太陽、月亮和星星。

孩子們並不覺得用水彩筆『複製』這些東西有什麼困難。

相反的,水彩筆沾濕的顏料,更可以讓孩子將想像的圖像畫於紙上。

用這樣的方式來畫畫,孩子才不會覺得被強迫使用明確的形狀、精確的形式,

或"正確"的顏色,而拘泥於『正確』中。









色彩本身鼓勵孩子去畫畫,

色彩很快的就給了這張畫某種心情,

孩子從這種心情中,找到屬於該畫的圖形。

繪畫主題的轉換,不應由外在決定,而應取決於色彩本身。

漸漸地,藍色後退,沒入遙遠之處,紅色和黃色卻向前伸展。

如此,色彩透視感發展出來了,

而這種感覺也為後來的幾何結構透視法奠下了基礎。

如果孩子沒有事先發現強烈的色彩透視感,

就學習一般的透視法,對它們的學習是有害的。

~ 本文摘自華德福教學的水彩教育《彩繪童年》」



心慌慌的問道,我們的孩子在沒有美育的學校教育中,

失去多少原先的色彩感受?

不需要為孩子製造一個完美的人生

一位兩對雙胞胎的母親說:

「當第一對雙胞胎年紀還小的時候,

每樣東西我都買兩份:我想每件事都要公平。

但是到他們四、五歲時,我發現他們很不懂得分享,

因為他們根本不認為有必要!

小的這一對雙胞胎就比較能分享,

因為他們必須如此,我不讓他們太容易得到東西。」……



我們不需要為孩子製造一個完美的人生。

嬰兒都是很有彈性的,有相當大的挫折容忍度和強烈的生存本能,

基本生理需求一旦被滿足,就有極大的能力恢復體內的平衡。

如果他們覺得不開心和沒有受到安慰

(或是不受勸慰,有時嬰兒會這樣),他們會睡著;

就跟大人在經過難熬的一天之後會倒頭大睡的模式是一樣的。

嬰兒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下都能睡著,

這是一個天然的防護罩。

成功的避開壓力情境之後,

嬰兒又會重新獲得新生般醒來,準備好再試一次。



我們大人也會採取這種彈性態度來調適自己;

例如出去散散步、小睡一下,

或請一天假,然後重新面對嘗試解決問題。……..



經歷某些可忍受的失望和挫折,並學會度過這樣的經驗,

不管對任何年齡的人來說,都是心理健康的因素。

無論在哪個發展階段,延宕滿足的能力都是成熟度的指標。



我們做父母的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便是「人能度過並且克服逆境」的這種信念。

若我們站在孩子身邊,在艱困的時刻支持他們,

讓他們曉得我們真心相信他們可以做到,他們通常會讓我們刮目相看。

如此勝利才是屬於他們的,不是我們的。

這種對個人能力的信念,唯有透過第一手的經驗才能獲得。



挫折是無可避免的,況且常常接觸微小、可處理的挫折

能幫助孩子發展現實的觀念,知道對於人生和這個世界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



絕大多數時候,人生是混亂的:

中國人有一句諺語,就是「家家有本難念經」。

不管是哪個文化,每個家庭都會被緊張、矛盾和困難所擾。

每個人在試著和家人融洽相處的過程中,都必須和自己的本性與衝動奮鬥。

正因為這個理由,當代的心理學家都會提到孩童面對大小便訓練和手足競爭時,

或是成年人面對中年危機時的情緒特質。

這一類的正常發展歷程,讓人感覺痛苦或心酸,

但一旦挑戰過這些困難後,很多人都會為自己所能做的感到驚訝,

而且感覺到自己更堅強。



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必須採取軍事化管理,

或是為孩子報名參加一個星期的戶外訓練營來鍛鍊他們的性格。

被刻意打擊的孩子可能會把世界看做一個殘酷和充滿敵意的地方,

然後拼命要對抗它。

但是若我們容許孩子接受一些普通、可預期的挫折,

他將會發展出對人群現實的期待和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因為每個家庭都是由不完美的個體所組成,

即使努力想要好好對待孩子,還是可能給孩子挫折。

我們當中太多人有一種頑固的信念,

認為每件事都做得非常好就能夠避免所有的不幸,

但這樣的信念只會帶來失望而已。



佛洛伊德對於「情感健康」的定義是:

有能力承受無可避免的人生悲劇,

而且朝著自我創造的本質前進。



~本文擇摘自《望子成龍症候群》信誼基金會出版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2010小學夏令營 _雲端上的夢˙我的童年樹屋

雲端上的夢˙我的童年樹屋





前言
孩子喜歡和朋友躲在橫溪樹屋上玩,順著樹屋爬上麵包窯的屋頂,
躺在上面看天看溪水、吃午餐、射飛機、或和朋友聊天。
麵包窯的屋頂原先只為遮雨,沒有特別強壯,怎知孩子老愛上去,
情非得已,只好一次限制4人。孩子苦著臉問,為什麼不一直連下去。

2010小學夏令營 _雲端上的夢˙我的童年樹屋

雲端上的夢˙我的童年樹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