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2011冬令營後記(一) / 希臘神話與仿畫

要談古希臘人體之美,

得先從希臘神話開始。

它是源頭。



【創世紀】

朦朧的太古時代,遠在神明出現之前,

只有無形的「混沌」,置身於永恆的黑暗裡。

整個宇宙沒有別的東西,

一切都是漆黑、空洞、寂靜、無邊。



黑暗和死亡衍生出「愛」,

秩序和美驅散了曖昧的混亂。

尚未成形的世界,

以胚芽形態開始孕育未來的一切。



接著,天地分開,大海漲落於兩岸之間,

魚在水裡嬉戲,鳥在空中唱歌,

大地充滿生物,但尚無靈魂可以支配。



這時,先覺者普羅米修斯用泥土捏塑人形,

並從動物的心中取出善與惡,封閉於人的胸膛。

於是,最初的人類被創造出來了。



孩子聽我一字一字慢慢唸著「創世紀」,

「黑暗」和「死亡」彷若兩個活體,

出現在人間。



我們攀附著希臘神話,

將主題分為男性人體之美、女性人體之美和怪物異類三大類,

試圖透過古希臘人的雙眼,來探索他們對人體的詮釋,

了解其對人類性格、性別認同、社會認同的關注。



接著,孩子選取角落放置的影印圖片,開始仿畫。



為什麼要做仿畫?

在英國修習Visual Art時,每個階段,不管是否與畫作有關,

老師都要我們做大量仿作。

剛開始心中狐疑,明明只是介紹英格蘭的巨石陣(Stonehenge),

與畫無關,何須對著攝影作品的影本再畫一次?

邊畫邊嘀咕,在碳筆粉彩筆塗抹推拉間,我的心漸趨寧靜。

我走進不同光影與時空的巨石陣中,說不明白這是什麼。

我見到視覺之外的東西。



一整年我仿希臘神柱、埃及書記官、法國石穴……;

仿達文西手稿、米開朗基羅雕塑、布朗庫西的空間之鳥……;

我仿植物在季節中的更迭、布來頓(Brighton)海浪拍打石頭……,

一直到期末,老師帶我們住到巴黎,去見這些作品的真跡。

面對真正的「它」,心中澎湃難以言喻。



事後想來,經常的,我們以為看見的東西,

在仿製過程中,才驚覺自己的視而不見。

「仿作」讓手得以撥開眼之茫霧,

去觀看視覺遺漏或之外之物。





孩子普遍缺乏仿作經驗,

初初開始許多孩子怯於不知如何落筆。

「用你的方法畫出你看到的。」我要孩子相信直覺,

那是藝術初始的樣貌,也是最終要留下的。

沒有這些,藝術如何成為藝術。



長年的教育桎梏,總以為老師是要教他們「如何畫」這件事。

但眼前只有素材,什麼也沒有。

他們只能半信半疑回頭叩問自己。

孩子啊,讓你的眼帶領你的手,舉起你手撥開眼的茫霧,

直接走向這些石像吧!







手的神奇力量,讓人的心靈漸趨安定,隨直觀走進冷硬的石頭。

每天畫完,我要孩子將仿作的中英名稱和日期,

記註在自己的仿畫下面,不會寫的讓我幫你寫下。

有朝一日,他們會去希臘,尋找神話給他們的啟示。



畫好後,我將孩子的仿作,懸吊成列,

讓大家得以縱觀同一幅畫作的不同表達形式,以及個人獨特的圖像語言。

幾日過後,我們幾可輕易從眾多畫作中,判讀出誰的作品。





讓我們來看相同的主題的不同表達。

《擲鐵餅者》

《愛神愛芙羅黛蒂》





看著懸吊頭頂的畫作,

我們能教他們什麼?

事實上我們能做的不會比他們多,也不會比他們好。

但,我們要做的是留住孩童「直觀」的本能,

將之發展成恆常的動力。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2011冬令營後記(六) / 佈置展場

最後一天的佈展,寶鍊和孩子討論空間的動線和功能,

並將此次展覽界定於「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中。

寶鍊帶著孩子四處巡走,想一下這幾天做過的事。

嗯!我們做了仿畫、錫線雕塑和石雕,

以及為此次活動蒐集的歷年奧林匹克紀念幣。



如何將作品與環境連結,並產生關係?

孩子將同一張仿作歸為一類,懸吊半空中,

讓空間變大,並使觀者易於一眼望去

感受到創作者以互異的手法,詮釋同一個主題。



錫線的柪折是鏤空的雕塑,背景過於複雜什麼都看不到。

孩子將錫線人集中在乾淨的原木桌上,展現群體嬉戲的整體感。



石雕最好放在格子窗邊,讓略帶肅穆的平板臉孔,

在光影照耀下,呈現人群集體的意向。



大孩子負責室內的懸勾釘掛,小孩子負責庭院的整理清潔。

讓裡與外拉成一線,以清幽的自然環境,烘托人為的創作。

2011冬令營後記(四) / 神話中的怪物異類OUTSIDERS

2011冬令營後記(三) / 留住動感

想要孩子能夠留住「動感」,

讓觀者感受到瞬間之前與之後的方向與速度。

如何可能?喔!這就是藝術神奇的地方,

它甚至可以讓人感覺到呼吸與脈動。



在英國修習Visual Art時,老師曾要我們用黏土製作5個連續動作;

也曾請人體模特兒在場中央不停移動,

不要測量,不要苦心孤詣,依憑直覺,快速掌握。

這是這位老師對「留住動感」的觀點。



剛開始很不習慣,以為逼真的描寫就能抓到「動感」。

他才不給你時間,全場只聽到刷刷刷刷的換紙聲,

逼得你一張一張快速畫下去。



時間到了,滿地紙張,模特兒披上衣服,倒咖啡吃點心。

大家把自己的畫撿起來,沒人告訴你什麼。



那是一種感受,流動的感受。

我感受到不思考的作畫方式,

如水流動,汨汨前行。



此次的古希臘人體展,也是一種流動,力的流動,速度的流動。

課前我們討論不同素材對孩子創作的影響,

寶鍊選擇錫線的軟與易於成形,作為孩子掌握形體流動的入門素材。

為免「面」的塑造過於單調,遂加入石頭和串珠。



孩子圍坐成圈,寶鍊將錫線柪過來柪過去,

出現了頭、軀幹和四肢。

孩子笑嘻嘻說:「他舉手了。」「他的手揮到天空。」

「他的腳抬起來了。」「他彎下腰了。」

寶鍊讓手上的錫線產生律動,取代人體模特兒的律動,

讓孩子感受「留住動感」的可能。



孩子試著柪動錫線,做出種種可笑的動作。

最後停在擲鐵餅者和超人赫拉克力士身上。

突然覺得錫線像積木、沙石或黏土之類的玩具,

可以組裝、變形、破壞,再重整。

它永遠可以不停的變,永遠可以回到最初的樣貌,。



將孩子製作的錫線人,成列排在窗檯下。

春光掩映光禿的雞蛋花枝枒,緩緩推入格子窗內,

觀者可曾感知到「球將擲出」和「目光直視」的動感?

2011冬令營後記(二) / 把靈魂從石頭裡釋放出來

羅丹說,他只是把石頭的靈魂釋放出來。

我曾把羅丹的話唸給孩子聽,

小孩問:「石頭裡面有住人嗎?」

我想羅丹一定會點頭說:「是的,

每個石頭裡面都住著一個靈魂。」



刀是手的延伸,經由創作者的靈魂,

將石頭的,以形體解放出來。

雕石頭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要如何能夠讓孩子體會刀、石、力與自身靈魂間的關聯?

有人採用保麗龍或橡膠板做為孩子雕刻的入門,

我實希望孩子能保存他們的第一具雕刻作品,

試過不同軟硬的石材,找到了耐火磚。

它,具有石的觸感,易掌握,又能保存。



仿雕素材則選西元前三世紀希臘基克拉澤斯群島,

有著單純輪廓和線條的女性大理石雕像,做為孩子仿刻的基礎。

此雕像是以磨蝕方式製成,恰符合耐火磚的可磨蝕特性。



今日風大,每當石屑飛揚,總有孩子揉眼哎叫,

慢慢的他們發覺風向與站力位置是有關聯的。

移動一下就不會眼睛進沙啦!

奕廷忙著用小毛刷收集石屑,他要拿來當藥粉。

家凱好心刻下許多石屑,幫助收集,展現友誼。

小狗忙著東奔西跑,好多小孩,不知要去親近誰。



雕刻有種魔力,讓人陷之難以自拔。

嗯!類似織毛衣予人的心靈感受。

大家安靜一刀一斧把石頭的靈魂釋放出來,

很長的時間,大家都沒說話。



「嗄!怎麼辦,我的鼻子凹下去了。」孩子驚叫。

這是許多孩子在初次雕刻時都會出現的現象。

他們以刀為筆,將平面繪圖的經驗轉化成立體。

當在雕刻眼嘴等凹陷處時,問題不會浮現,

但在鼻樑高凸處,就恰出現反向效果。

寶鍊知道此時是介入的時候,她要孩子用手撫摸自己的五官,

邊問,哪邊高哪邊低。摸到鼻樑時,孩子驚覺到,

嗄!必須要把鼻子兩旁邊刻掉,才能出現鼻樑的凸。

孩子掌握要領,順的臉頰慢慢修,鼻子在他們手中慢慢浮現。

這是平面與立體創作的不同經驗。很好的錯!



次日早晨,寶鍊帶孩子回頭看圖片,

說明此具雕像表達繁衍後代的三個重要三角,

兩個乳房和下體,象徵哺與育。



去故宮看展那天,孩子見到這尊雕像的實體,大聲驚叫:

「啊!我以為它很大很厚,而且是圓的。沒想到這樣薄。」

孩子立在它的面前,許久無法回神。

嗯!我也有過相同的經驗,

從前在看蒙娜莉沙的微笑或摩西雕像圖片時,

總以為它該是很巨大的,必須仰視,

直到某天去到它的面前,那種誤想的驚愕,久久不能平息。

哎!讀書時,人會以自身的經驗對書中描述的景物產生聯想,

此種聯想,迫使人去追尋真正的它,直到面對真正的它,

新經驗打破、灌注、覆蓋、融合,甚至取代舊經驗,

變形成新印象,進入人心。有人勸我要看比例,

嗯!我很享受這種新舊想像衝突的矛盾錯愕哩。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2011春 / 假日學校日程表

2011春 假日學校日程表



三月 3 / 19、20

四月 4 / 30、24

五月 5 / 28、29

六月 6 /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