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這樣死掉,很可惜!

阿羅老擔心少玩,每次東西張羅一堆,像要去荒島。

今日帶來釣竿和麵包蟲。

釣竿不稀奇,麵包蟲引來小小孩子陣陣驚呼。

聽說他家冰箱或地上常可發現蠕蠕爬行軟蟲,

氣到他媽要大叫:「你和你的蟲一起給我滾出去!」。

而,這個阿羅,總是「嘴巴開開」與蟲相同的無辜面容。









大小孩在課程夾縫中,成群杵在溪邊,

重複「蹲下、鉤蟲、甩竿、收竿」

再度「蹲下、鉤蟲、甩竿、收竿」四部曲。日升日落。

小小孩兒則跟進跟出,以謹慎面容,立在有限距離外,

盤算「有為者亦若是」或「吾將取而代之」。

疲累困乏後,大孩子噗通跳進溪流裡,

剩餘的麵包蟲就賞給圍觀的小小孩吧!



小小孩把麵包蟲捧到岸上,一人建議挖土掩埋,眾人附議。

說著立即動手,挖土掘洞。唯有凱。

他以慣有的從容語調說:「牠們也有生命,這樣很殘忍。」

沒人理他,繼續挖土。忍住不介入,想看孩子的原型社會。



凱見眾人不理,慌急起身,以腳踩踏土堆。

其中一人挑蟲一隻,丟向土穴,迅速掩滅。

凱紅了眼眶,以手掘土,顫聲說道:「你們這樣會有報應的。」

眾聲喧囂,帶著戲謔。

老師提起裝蟲桶子,要溪裡的阿羅處理。

蟲隨溪流,進入魚的肚腹,或沒有。



整夜一直在想凱和此事。

次日課前,把事情重述一次。

阿羅對彥竊竊私語:「她在指指桑罵槐。」

這個「她」是指我。我朗聲說:「『指桑罵槐』出自何處?」

阿羅驚叫:「嗄!你怎麼知道我在說什麼?」

「廢話,你老師學過唇語。」我鬧著給他頂回去。

此事表過不提。



「麵包蟲終究要死。」佑說:「從釣魚店買的時候,就知道結果了。」

「蟲是要給魚吃的。」小小孩說。

「魚給人吃。」有人接著說。「人給蟲吃。」

「人如果沒有被蟲吃掉,這個世界就會臭死。」

「不對,那就都不會臭掉,到處都是新鮮的屍體,不會腐爛。」

「哈哈!全部都變成木乃伊了。」

大家七嘴八舌,笑鬧成團。像是玩笑,又像談論。

這種議題,與宗教、神鬼、政治相類,很難確切。



我要說的是,凱的態度和作法。

大部分人在眾聲稱是中,會改變立場,倒向人多或強勢的一方。

他,以一擋十,為自己的信念奮戰。始終如一。

這個平日溫良恭儉的孩子,在信念上的「不讓」,令人動容。



「我也覺得很殘忍,只是××叫我這樣做。」有人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都是××先開始的。」有人爭取我的認同。

此時的我,就是強勢的一方。



某個程度,孩子的社會是微型的成人世界,

反映成人的態度與價值。



好啦!我也沒有要說什麼,

收拾東西開始上課了。



凱突然緩聲說:「這樣死掉,很可惜!」

我猜他的意思是說,

「把蟲埋掉,這樣沒有貢獻的死掉,很可惜!」

我聽了愛笑,且心緒複雜。



將來的歲月會把這群孩子磨成不同的形狀,

如溪與石。但,成人能做什麼?



教育分成兩個方向,一是偏向技術性。

好比教導人如何謀生,在自己的行業中出人頭地。

另一是「價值感」。學會把自己的價值感放在

誠實、節儉、努力工作、愛護同胞上。

如果沒有人教導你建立這些價值感,

即使技術領域的知識多麼先進,你仍一無是處。

~摘自《少年小樹之歌》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參觀「木乃伊傳奇 / 埃及古文明特展」注意事項

參觀日期:2011 / 7 / 13(三)

集合時間:早上8:30

集合地點:永寧捷運站 2 號出口

回程時間:約4:30抵永寧捷運站 2號出口。



攜帶物品

1. 捷運悠遊卡

2. 筆(現場作畫用,兩支即可,不要帶一大盒,太重了。素描本由老師準備)

3. 水壺(請裝夠喝開水)

4. 簡易午餐(如飯糰壽司之類)

5. 輕便雨衣、衛生紙。

6. 少量金錢(購買紀念品是孩子熱愛的活動,和朋友一起挑選喜歡的東西,喔!很讚。)

7.請於7/12(週二)前將票寫上名字,交給老師。

  無票者請繳220元,現場購票。 (參觀日歡迎家長同行,請事先登記)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2011小學夏令營 / 木乃伊傳奇行前準備

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當中,他們把白天與黑夜各劃分為12個小時,

而黑夜與冥界幾乎可以說是同義字,

他們認為太陽西下之後,世界被黑夜(冥界)所吞噬,

而太陽神拉(Re)會在地下世界裡搭乘一艘「太陽船」,

在冥河裡由西向東航行,以進行重生之旅。

所以,在概念上太陽神拉(Re)的重生也得經過12小時,

而這12小時的劃分只是概念上的劃分而已,並不是真正的時間單位。

以下列出的這12小時就是太陽神拉重(Re)生過程,

上文資料摘自邱健一先生的網站  很讚  請上去看

http://amenra0131.pixnet.net/blog/post/30655804





此次主課程以「來世之書」為主軸:

第一天 / 7月8日(週五)

上午:太陽神拉(Re)的黑暗旅程、華納斯之地(Field of Wernes)

下午:仿畫、卡諾皮克臟器罐組(Set of Four Canopic Jars)製作



第二天 / 7月9日(週六)

上午:奧塞里斯水域(Waters of Osiris)、蘇卡領地、蘇卡地窖

下午:仿畫、卡諾皮克臟器罐組(Set of Four Canopic Jars)製作



第三天 / 7月10日(週日)

上午:拉與奧塞里斯的結盟、蛇妖阿波菲斯

下午:仿畫、卡諾皮克臟器罐組(Set of Four Canopic Jars)製作



第四天 / 7月11日(週一):

上午:洞穴居民、拉(Re)堅定的航程、第十小時

下午:仿畫、卡諾皮克臟器罐組(Set of Four Canopic Jars)製作



第五天 / 7月12日(週二):

上午:第十一小時、第十二小時

下午:仿畫、卡諾皮克臟器罐組(Set of Four Canopic Jars)製作



第六天 / 7月13日(週三):

赴中正紀念堂參觀「埃及古文明特展 / 木乃伊傳奇」





準備物品

1 水壺

2 玩水用具(依自己的需要準備,如泳衣、泳帽、泳鏡、泳圈、浴巾、換洗衣物、釣具、撈網……等等,自己決定囉!)

3 要下水的人,請穿有帶涼鞋下水,避免不肖人士亂丟玻璃瓶。

4 個人用品(如藥物、防蚊液等,但請不要帶電子玩具)

5請帶4個高約8公分的有蓋玻璃罐(就是一般的醬瓜罐),要製作卡諾皮克臟器罐組。



* 7 / 13參觀前一日會另發行前準備單,當天家長亦可同行,但請預先登記。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2011幼兒夏令營: 石頭故事 / 驢小弟變石頭

多年前開始講這個故事,幾乎所有孩子都愛它。

不確切知道他們愛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大家愛的是否都相同。反正就是愛。

而,我也一直不願去問。問他們為何愛,或愛什麼。

只是當故事走到某個點上,我能夠知道他們的眼會露出奇異的光芒,

那光芒讓我願意一直把故事說下去,說它一輩子。







這是敘述一隻喜歡收集石頭的小驢子撿到一顆魔法石,

把自己變成石頭又變回驢子的故事。



當小驢子撿到魔法石喜滋滋走過山丘,

盤算著諸多願望時,來了一隻饑餓的獅子。

牠原可把獅子變成……,

(我停頓一下,留下空間讓孩子插話進來。)



「把獅子變成馬,就不會吃,他還可以騎馬回家。」鳶急促的說,

我要阿鳶緩緩,慢慢說明自己心中想的。

「牠可以把獅子變成兔子,就不會吃牠。」

雅將自己想養兔子的心願,鑲進故事中。

「牠可以把獅子變成樹,就不能動了。」舳說。



我用眼神問書,想聽他怎麼想。

「把獅子變樹葉。」書低聲說。

「把獅子變成錢包,就可以把石頭放在裡面。」誼說。

「變腳踏車,可以騎去玩。」我想寬把自己的希望和故事合而為一。

「變汽車也可以開去玩。」多對寬的提議做補充。

「變成石頭,獅子就不能動了。」儒說。



嗯,所有這些,都是以保驢子安全的方向來想。

絕不會有人說,要把獅子變成豹、鱷魚或比驢子更兇猛的動物。

過往的經驗和知識,讓孩子理出一個與驢子安全相對應的判準,

他們在心中歸納出「會對驢子造成傷害」和「不會對驢子造成傷害」兩個部分。



我其實更喜歡的是作者接下來的安排:

小驢子因為太緊張了,竟然把自己變成石頭。

獅子聞聞驢子石頭,那原是可口的餐點呀!

獅子眼神困惑,百思不解,緩緩離開。

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幽了獅子一默,孩子笑了起來。

他淺淺緩緩的埋下伏筆,讓孩子順流而下。



然後,驢子石頭躺在滿天星斗之下,美麗極了。

William Steig「嘩」的開了一大扇窗給所有讀者。

我不要孩子插話,讓他們好好聽這位老先生如何處理驢子的心境:

牠從恐懼、焦慮、無助、絕望,到想像各種可能。

有時從驢子內心往外看,有時回頭從他者往驢子內心看。

驢子石頭和魔法石的永遠並置,是史塔克在絕望中點燃的一束微光。









孩子都愛魔法,但史塔克不把魔法當甜糖,討好孩子。

他以成熟從容的幽默態度,以魔法來啟動人性。

這讓我不禁要重新去看他的創作年譜。



William Steig生於1907年,2003年去世。

23歲從事漫畫工作,61歲開始創作童書,創作了近60本圖畫書。

《驢小弟變石頭》(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

得到1970年凱迪克獎金獎桂冠,是他的第三本童書。



故事進行到一連串父母心焦尋子的心路歷程,

我對驢媽媽不斷哭泣驢爸爸極力安慰這段較有意見。

我想,不是所有女性都用這種方式表達心焦,至少我不是。

我以雙性表達同等心境,輕輕帶過。

嘿嘿!史塔克老先生,我以個人的信念篩洗你的故事。



豬警察帶著獵犬四處嗅聞驢小弟的味道。

「驢子石頭也會有驢子的味道啊!」舶說。

「驢子是被石頭包在裡面,味道也會包在裡面,外面聞不到。」雅說。

我沒讓它繼續發展,一路往下。



驢子石頭在草地上感受四季流轉,

他感到他將永遠會是一顆石頭,他試著去習慣。

只有經歷歲月淘洗的人,才會寫出「試著去習慣」。

冬季雪封四處,饑餓的野狼坐在驢子石頭上面,對天嚎吠。

惟有此時驢子慶幸自己變成石頭吧!我想。

春天來了,故事一直往下走,最末以happy ending收場。

當然必須這樣,不然孩子的心要放在哪裡。



關於William Steig的微知識

(下文擇摘自《文學報》)

史塔克一直偏愛動物的形象,讓那些動物披上人的服裝。

威廉•史塔克曾經在一個採訪裏這樣說道:

「我想運用動物可以強調故事的象徵性,它們象徵著人類的行為。

而且孩子們立刻就知道,這並不僅僅是一個故事,

而是生活中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



它想告訴我們,在任何的失望以及挫敗之下,

保持良好的心境,帶着希望去度過每個難關,

到最後,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未必可以失而復得,至少可以得到愉悅的心態和永葆的堅強。



William Steig用「大師的筆,孩子的眼」來創作故事,

以及那個時候,他眼裏的生活、世界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