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9日 星期一

角落剪影

角落教學中學習角(區)的意義:
學習角(區)的意義是希望老師跳出「教師本位」,多去關心幼兒如何從事學習,觀察幼兒如何為自己找到心目中想要學習的材料,也就是學習為「自己的需要」做決定。如何與同儕互動?如何去發現新事物?又如何從發現中再求發現?學習角(區)另一層意義,則是提供教師去發現「幼兒的發現」,同時也刺激教師發現個人的內涵與創造力。


縫工區:
縫工是一件複雜且迷人的工作,雖然困難,許多孩子都非常熱愛這種挑戰,往往可以看見三三兩兩孩子在這一區安靜且有耐心的進行手上的工作。孩子間相互幫忙,相互欣賞,是人間極為美好的事。

阿羅教佑佑編織(年齡層:大班)



自己動手做優格



生活空間及飲食習慣的變遷,現在孩子普遍腸胃狀況不佳,我們自己製作優格讓孩子食用,一方面可避免孩子食用市面上添加物及糖分過多的優格;另方面可趁機加入孩子愛吃的新鮮水果及堅果,達到飲食均衡的目的。我們希望成人也可在家中做,因此舉辦這個活動,依自己的需要,選用不同的製作方法。

先享用美味優格,才有慾望學做。





寶鍊和鈴鈴解說製作過程

2005年8月25日 星期四

教學日誌 :製作過濾器

2005年8月22-26日
教學主題:水 / 水管怎麼送水到我家?
(活動4:製作過濾器)

上次颱風,孩子從新聞得知板新水廠水過於污濁,以致停水。趁此機會老師介紹水如何從源頭匯集到水庫,進入淨水場,經過加藥、加氯、凝膠、沉澱、過濾、消毒的過程,最後送到我們家。


製作過程
老師將紗棉、細石、砂、小石頭、大石頭一層一層平舖在寶特瓶裡,製作一個簡易過濾器。


2005年8月16日 星期二

教學日誌:水管怎麼送水到我家?(二)

教學日誌 2005年8月16日
教學主題:水 / 水管怎麼送水到我家?
(活動2:水龍頭與灑水器)


延續昨日的教學,孩子有了先前的經驗,組裝水管的結構更完整考慮也更周詳,分組進行時也比較能夠合作。各組連結好水管後,老師將水龍頭加裝上去,孩子看見滾滾水流時興奮喊著:「成功了,成功了!」水龍頭裝上,孩子就比較能與家中的用水連結。
接下來的重頭戲是灑水器,預先老師就有期待,知道這個灑水器會引起孩子的騷動,老師先請孩子將鞋子脫下,果然,灑水器一裝上,水如細雨般四濺開來時,孩子不住衝向水花,呵呵擁抱清涼的水煙,當然,再來的玩水是孩子最愛的事了,尤其炎熱八月天的台灣。


分組組裝水管

暑期小學部活動:調酒與蓋樹屋



小學部孩子想過點不一樣的生活,我們用一星期的時間帶領孩子調酒、做菜,先從活動流程的討論開始,讓孩子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然後一起畫樹屋設計圖。當寶鍊姊姊開始教調酒的時候,孩子專心紀錄,迫不及待要試試,事後發現每個孩子幾乎都記得調酒的材料和程序,飽吃一頓後,就是動手蓋樹屋的時間了,整整過了一個星期,孩子對這個活動念念不忘,直說還要再來。


調好酒,做好飯,開動了。




切水果

教學日誌:水管怎麼送水到我家?(三)

教學日誌 2005年8月17日
教學主題:水 / 水管怎麼送水到我家?
(活動3:水管設計圖)




先前已經有實際操作的經驗,想將實務和書面結合,我剪了一些黃色紙條當作水管,藍色的紙片剪成「彎頭接頭」和「三通接頭」,讓孩子在紙上設計自己的水管配線圖。
在進行的時候,我發現年紀大的孩子比較能夠設計出複雜且變化大的圖形,小一點的孩子設計圖就單純多了,但基本上他們都非常清楚「出水孔」與「水管」間的關係,沒有人會彎頭接彎頭,我想這是先前的經驗告訴他們的,這也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設計圖完成後,我讓孩子用水管實際組裝一次,一方面可以驗證自己的設計圖是否有誤;另方面還可以測試孩子是否有能力依照書面上的圖形重新組裝出來。
回到庭院,四人一組,我先要求孩子數數看他們需要的水管和不同接頭的數量,他們一邊做,其他孩子在一旁看。孩子知道水管與水管相接,必得要接頭,但在畫設計圖時,他卻忘記了,設計者和觀察者馬上發現了這個問題,這就是我先前說的從實際操作中檢驗自己的設計圖。這種「自我檢視」與「自我修正」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

2005年8月15日 星期一

教學日誌 :水管怎麼送水到我家?(一)

日期 :2005年8月15日
教學主題:水 / 水管怎麼送水到我家?
(活動1:接水管)


因颱風缺水引起老師帶孩子觀察佑佑家的水井,這星期老師延續前面的教學,帶領孩子上頂樓看大樓的水塔,談到水與壓力的問題。這星期以前面經驗為基礎,老師將水的壓力、水流,以及水管方向與接頭的關係這些概念加入教學中,讓孩子透過實際操作與遠方的知識相連結。
老師介紹水管與接頭的關係



彎頭接頭

2005年8月10日 星期三

有意義的快樂,帶來心靈的滿足

文 / 洪蘭

清晨六點,我搭計程車去台北松山機場,開車的是一位面帶倦容的司機,他說現在不景氣,跑一個晚上還不夠油錢。我看他兩鬢花白鞥該是含飴弄孫的年紀,為何還須熬夜賺這個辛苦錢??他嘆息說兩個孩子念私立大學,一學期學費加起來要十五萬多,還要買電腦什麼的,開銷很大。現在老大終於畢業了,但是還未賺錢就先花錢,畢業旅行去了巴里島,花了他五萬元;老二為了追女朋友,刷爆了信用卡,只好拚老命來賺錢,以免黑道來討債。
我聽了只是搖頭嘆息,怎麼會有這麼不懂事的孩子?難道沒有看到老爸頭上的白髮嗎?到了機場,買一本《天下雜誌》來等飛機,封面上斗大的標題「空心消費,債爆人生」。空心消費是個新名詞,我唸書的時候沒有這個現象,它的定義是消費如果不能反映生產力,持續的耗損,就是空心消費。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纯消費,沒有再生產功能,對未來不加值,對人生規劃減分的消費行為。過去五年間,台灣每個人的收入增加不到一萬五千元,但消費性負債卻增加到七萬元,這個數字看了令人怵目驚心。中國人過去能在世界上立足,靠的就是勤儉,勤儉生財,簡則用足,大富由天,小富由人。中國人一直強調量入為岀,什麼時候社會風氣變成寅吃卯糧?
一個鼓勵今朝有酒今朝醉,沒有明天的社會是一個頹廢沒有希望的社會,這是一個嚴重的國家存亡問題。沒有實質的讚美是虛偽,虛偽不可能帶來快樂。有一個人說試穿衣服時店員的讚美以及隔天穿去上班時同事的羨慕眼光令他覺得有快感,但這是非常膚淺的虛榮,而虛榮是填不滿的無底洞。
神經心理學家老早就發現沒有意義的快樂不能持久:一個人要快樂必須要有三個條件:一是有實質引起快樂的原因,這跟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有關;二是大腦皮質下的杏仁核不能活化,杏仁核掌管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它的活化會否決前面多巴胺迴路活化時所帶來的愉悅感覺,人在恐懼時,山珍海味吃在嘴裡也食不知味就是這個道理;第三個條件是快樂必須有意義,愉悅感覺才能持久,這與大腦額葉的活化有關。肉體的滿足很容易飽和,而且之後刺激要越來越強,才會達到同樣程度的快樂,這種短暫的快樂依過去,剩下來是更多的空虛。難怪許多憂鬱症的人都是生活上什麼都不缺的人。快樂若要長久,必須去尋求它的意義,只有有意義的快樂才會帶來心靈的滿足。
靠刷卡買名牌來偽裝成功是件錯誤的事。一個人成不成功自己心中最知道,名牌的虛張聲勢只能短暫的唬人,騙不了自己,而自己才是真正有關係的人。
我父親以前一直告誡我不可承諾自己能力以外的事,超越;自己能力就會變成壓力,有壓力就不會快樂。現在年輕人說債多不愁,以債養債,其實是個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們不應該鼓勵名牌,更不應該允許孩子亂花父母的血汗錢。維繫中國優良傳統的家教、身教、言教都教到哪裡去了?難道我們的官員真的天真到以為加考公民就可以解決社會道德敗壞的問題嗎?



教會孩子奢華並不難

文 / 邱惠瑛

報上一則消息,如何成功教會孩子進入奢華生活,其中提到帶孩子享用美食以及認識時尚。看了啞然!在想:「享受美食」和「追求時尚」對人生有何影響?歷史上有誰因此而名垂千古?
站在教育第一線工作多年,最常面臨的成人問題就是「孩子有沒有吹冷氣?」「怎麼流汗?」「怎麼被蚊子咬?」「怎麼被球打到?」「誰誰打我的孩子?」從前,哪個孩子不是玩到汗流浹背,手腳不是烏青就是破皮?哪家孩子吹冷氣?這些情形哪家媽媽大驚小怪過?蚊蟲與當時的孩子並存,口水抹一下就好,孩子卻身強體壯,如牛如虎。小孩打架有誰敢回家說,那會白討一頓打的。孩子間的事情孩子自己處理,也因成人的態度,讓那一代孩子早已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是否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嬌弱無能至此,問題出在哪裡?當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這一代的成人。
現在的成人幫孩子張羅所有東西,決定所有事情。孩子說癢,成人連忙伸手抓,邊發出哀傷憐憐的同情聲,讓孩子以為那是多麼天大的事情。孩子喊渴,成人連忙倒水,還不斷撫背提醒孩子慢慢喝。生活中充斥著這些小枝小節看似關愛實為操控的情緒,卻很難看到成人提供給孩子人生的大方向,比如:和孩子談論某本書中的好想法(很多成人自己不看書,卻總時時要孩子看書);不帶批評地瞭解孩子的觀念或想法(許多成人披著分享的糖衣,企圖在騙取孩子的想法後,要孩子依照你的想法去做);讓孩子在生活中試錯,而不急於插手防堵(就如蚊蟲與冷氣般,是對付周遭環境抗體養成的必經過成)。成人將自己降為傭奴,侍候予取予求的小霸王,等到發現孩子不如你的期待時,才怨怨艾艾起來。這種成人是永遠得不到孩子的敬重!孩子將會厭煩你,將會瞧不起你。然而,這卻是這一代成人非常普遍的育子文化。
實在令人心焦,這種現象太普遍了,城鄉無差距。大人們哪!請建立好你孩子的人生價值,讓孩子知道「仁民愛物」比蚊蟲叮咬重要許多;「追求理想」比追求奢華更讓生命發光。請教會孩子四體勤勞,不擔憂小苦小痛,這些小苦小痛,是將來應對大困難基石。現在你若不做,將來你就得受。
教會孩子奢華一點兒都不難,但能教岀勇度困境的孩子,卻不是人人做得到的。

教學日誌(勘查水井)


日期 :2005年8月11日
教學主題:水 / 勘查水井
˙前言

期末教師會議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孩子對於水的物理現象和化學變化有著濃厚的好奇與興趣。若要讓學習者進入更深層的思考,就必須本著以孩子為教學主體的精神來架構學習網絡,以擴建學習者的知識層面。經過討論,教師將這學期的學習主題定為「水」。


教學主題通常會經由教師的觀察,歸納出大部分孩子有興趣的議題,作為學期第一個主題。經過一段時間的進行後,各班的議題會因各班孩子的先備知識以及生活經驗的不同,而產生新的議題。意即,教學是有生命的有機體,教師必須非常注重學習者本身的先備知識和生活經驗,將其注入主體教學中,才能成為孩子的內化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的慨念!
如果成人能反省自己的學習經驗,回頭來應證孩子的學習,才能對孩子的教育有明晰的思考與方向,也才能避免自己陷入人云亦云,隨市場起舞的境地。
成人有沒有遠見,決定你能養出什麼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