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螞蟻的通道 / 鈴鈴 心怡教學筆記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究竟發生什麼事?
地底下,牆壁裡,腐木中,隱藏著我們無法輕易得知的世界。
在進行「地底大探險」主題時,螞蟻的通道引起孩子高度的興趣。
他們認為樓下菜園一定會有螞蟻的家和牠們走的路,嗯!下樓找找看。

孩子不停的挖挖挖,碎蛋殼、幼蟲、廢磁磚、
石頭、鐵湯匙和塑膠繩……林林總總。
地底世界反映地上的世界,五十年前的孩子挖到的東西,必然和現在不同。



螞蟻的通道 / 鈴鈴 心怡教學筆記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究竟發生什麼事?
地底下,牆壁裡,腐木中,隱藏著我們無法輕易得知的世界。
在進行「地底大探險」主題時,螞蟻的通道引起孩子高度的興趣。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我的自學計畫10/10(下) 橫溪十月

2. 文學與寫作



中午有孩子打球;有孩子窩在樹屋上吹風;

有孩子在田野看蟲;有孩子繼續早上的工作。



下午進行共同課程:文學與寫作。

從來就認為,人若沒有感受,是無法寫作的。

一早孩子來就喊著,這裡變了,這裡變了。

他們有感受,只是沒想到感受和寫作有關。







給他們畫紙和水彩,要他們找個地方,不可說話,獨自面對自然。

畫出感覺到的色調,但不是具象的東西。

「嗄!什麼意思?」有人問。

「就是不要畫讓人看得出是什麼東西的東西啦!」有人答。

回頭看一眼問問題的孩子,好像懂又好像不懂。

「就是不要畫房子、樹、蝴蝶這些人家看得懂的東西啦!」有人補充。

孩子取用顏料和畫具,分散四處,

置身於秋天的色彩斑斕,看天看雲看樹影,順帶想心事。







孩子將感受化成色彩,和老師談論此刻所思所感,

然後以文字記錄下來,成為今秋的註腳。





我站在楓樹下面,往天空看。

天空破裂了! 廷



我先畫紅色,蓋上黃色,蓋上白色,

接著是綠色、黃色和白色,最後噴上很多綠色的點點。

就像我的年齡一樣,一層一層被春夏秋冬塗上去,

變成今日的我。 佑







秋風吹過樹葉,吹到山上,

吹到河流,吹到田野,吹到我的臉上。

這個風不知道從哪裡來?活了多久?

它要去哪裡? 淳



我在秋天裡想到春天,

樹幹裡面不知道有多少春天要冒出來的芽? 雯



冬天有很多植物在冬眠,

土壤裡有很多蟲在睡覺。 均







風像快速小馬,把花吹來吹去,

把味道送給小河。 軒



冬天的雪下在春天的花上,

風從春天吹到夏天,吹到秋天,吹到冬天。

我在中途遇見它。 昕







綠色出現了,灰色出現了,

黑色出現了,墨綠色出現了。

經過水和貓的爪子,變成2009破碎的秋。 諺



山洞吃掉沙子,吃掉泥土,

吃掉積水,吃掉風和黑暗。 儒







秋天的天空是暗的,只有一點亮光。

秋天花草都枯了,等待明年春天。 璋



我站在風的前面,

念念不忘回想著春天。 冉



有一棵樹搖了,樹上的藍莓掉下來。

一隻狗在藍莓上,滾來滾去。 阡







太陽、樹、雲、陽光,

陽光很大,曬起來很溫暖。

我在想念夏天。 潔







巴哈曲聲響起,孩子紛紛入室,

請孩子拿自己的畫作,

讓我們直視色彩,將文字與色調相結合。

東方文化鮮少談論自己的感受,尤其在眾人之前。

孩子捧著圖,靦腆遮掩。

我們的成人若經常和孩子談及自身的感受,

我們的孩子是否能比較從容面對自己的情感?

我的自學計畫 11 / 14(下)橫溪十一月



中午吃過飯,孩子想去河邊「看看」。

死囝仔,什麼「想去看看」,想去玩啦!

這個季節的河畔真是美麗,

我們沿著怪手新闢的泥路往下游走去。

孩子為這新的景緻雀躍不已,

沒人理會這是略帶寒意的初冬,

看到河是一定要築壩和打水漂的。







吶罕這麼單純的遊戲,他們怎可百玩不厭?

想想自己好像也是這樣,潛入溪水,這邊搬那邊弄,

非要用盡力氣搞出一個小池或階梯不可。

僅僅只是搬、堆;堵塞、疏通簡單的動作,怎能讓人這麼愉快?







薄陽撒在孩子髮上,溪流孕養著他們。

雖然人們常感自然美景不在,但如果你覺得重要,

孩子其實還是很有機會與自然相依。

而,我真正覺得自然對人重要,我要我們的孩子也這樣。



遠處傳來一聲長長的「唧———」。

「啊!翠鳥,翠鳥。」佑佑驚呼。





翠鳥高挺磚紅的胸,停頓一會兒,然後神氣一轉,

讓大家看看背後光豔奪目的翠藍與螢光綠。

「一定要很乾淨的環境,翠鳥才會出現。」佑佑說。

請上網看看翠鳥有多美麗,

http://e-info.org.tw/topic/bird/Alcedo-atthis/Alcedo-atthis.htm

牠還有一個與身手相符的好名字River Kingfisher。



心中記掛著這條泥道,一個颱風後,它將消失無蹤。

下個月是不是讓孩子有多一點時間可以玩這玩土堆石?





* * *

                                                                            

























下午的共學課程,由孩子的琴聲展開。

窗外冬陽,散透著奇異的光芒,

光以不同樣態顯現:

穿過雲層的光;透過葉片光;

撒在山頭的光;隨風流動的光。

我們以色彩和詩篇記下。







黑暗把光和溫暖包在裡面,

等待天明把它們解放。 佑



拿一片葉子罩住眼睛,

你會看到紅色的光,

像夕陽從海面掉落。 廷







光包住山,光包住河流,

光包住芒草,光包住萬物。

它用溫暖來儲存。 諺







光穿過樹林,穿過天空,

遇到我,變成了影子。 昕



光從雲的縫隙跑來,

尋找人間的秘密。 淳



光從早上到晚上,

不停的奔跑。

不知道在做什麼? 璋



太陽照到葉子,葉子的光反射到水。

風在吹水,風在吹光。 儒



光射到的東西都會長出影子,

到了晚上,黑暗把光全部收回去。 憲







光帶走黑暗,帶走憂愁,

帶走時間,沒有留下什麼。 恩



蟲蓋著光的棉被,

花也蓋著光的棉被,

他們覺得很幸運。 冉



光照到我的身上,出現影子。

不管你走到哪裡,它就跟你到哪裡。

光是影子的媽媽。 軒





光反射花,變成紅色。

光反射葉子,變成綠色。

光反射芒草,變出金色。 卿



光很白,我看見陽光的顏色。

光很亮,我身體感覺溫暖。 潔



我看見芒草在陽光下面飄動,

太陽跟微風把芒草夾在中間,

他們推過來推過去。 阡





風很大,小動物起來了。

光從雲的裡面出來,變成晴天。 均



光是大自然給我們禮物 --- 光芒,

給全世界溫暖,也是黑暗中的唯一光芒。

如果沒有它,就失去溫暖。

在黑暗中,我想念光芒。 雯



* * *







傍晚,孩子散在四處,

有人打球;有人爬樹;有人看貓;有人躺在屋頂。

屋內媽媽們嘰嘰喳喳,比屋外孩子還吵。



剝開新鮮洛神花,用鹽糖醃漬,

留待下個月孩子來時可食。

食物以驚人的力量,在人體打上印記。

洛神喚起我兒時的台東記憶,

呵呵!今年我也以它的寶石紅,

烙印在孩子身上。

我的自學計劃 12 / 19(下)橫溪十二月

阿羅來了,手插在口袋裡。

「今天能不能生火?」

老師想一下,天冷。

「好吧!中午不休息,吃過飯的可以先畫畫寫詩。

完成的就去生火吧!」

孩子急匆匆取紙畫下季節的感受,然後以文字書寫下來。

寫完得找老師討論,才算完成。

喔喔!有生火誘因,效率奇高。







「我想去屋頂畫圖。」孩子問。

「外頭很冷,屋頂更冷。」老師說

「我要寫冷,必須去屋頂感受冷。」

說完,一群孩子衝向屋頂。一下子,冉冉衝回來說:

「我已經感受到冷了,我要在屋子裡畫。」

大部分孩子還在屋頂。

ㄟ!真的很冷,他們在冷中畫冷寫冷。



佑佑一馬當先,每次都是。

他絕不浪費一丁點時間,想趕快做「教堂的鐘」。



「冷在天空頂端,

是人類的畏懼,企鵝的驚喜。

對我,冷是自然的禮物。」 --- 佑







呆呆望著這個孩子,認識十年了嗎?

一路看著他與世界爭執、妥協、困惑,

再爭執、妥協、困惑,漸漸趨向現在的他。

對我,他是珍寶。對桂美,我相信也是。

感謝上天,讓我們遇見他。







阿羅急著要生火,早就來排隊。

「冷在天空顫動,在地面呼嘯。

它靜止在水裡,想要結冰。

我在冷中想像。」 --- 阿羅







聽完阿羅的詩,冉嘆口氣說:「好好聽。」

大家聽了大笑,叫道:「阿羅詩人!」

阿羅害羞,傻傻笑著。

冉喜歡趴在旁邊聽別人唸詩,感受別人的意境,

然後悠悠讚嘆或評論,很有意思。







「風呼呼的吹著,帶來冷。

它讓我的手凍僵,產生裂痕。」 --- 憲鴻



我相信憲鴻真正感受到「冷」,

為了這個「冷」,他全身包裹爬到屋頂上。

而,手上的裂痕是他親身的經歷。



承諺也急,他跟阿羅約好一起生火。

「風在冷中散步,我喜歡它,

因為它一直保護著北極熊的家,

使冬天的太陽顯得更加溫暖。

它是不死之身,因為它一直在各地旅行。」

嗯!喜歡他的「不死之身」,想知道為何這麼說。

承諺覺得「冷」年年都來,魂遊四處,好似永遠不會死。







其餘太八股了,許多學來的詞句,非真正的感受。

作文範本都是這樣教的。對承諺有期待,上次的「光包住山,

光包住河流,光包住芒草,光包住萬物。它用溫暖來儲存。」

最後一句寫得多好。要他修改。







他和政廷面對面,原以為他們在討論什麼,待寶鍊靠近,

才知他們各做各的互不相干。看他一副嘔心瀝血的樣子!

過會兒,他改成:

「風在冷中散步,從竹林走到小溪,停在芒草花上。

今年過後,明年再來。它是不死之身!」 --- 承諺



嗯!他的尾常收得很好,這才是他心中真正想的。

承諺有極不俗的東西隱藏在世俗之下。

寫作時許多孩子常誤以為得寫「偉大志業」,

如拯救北極熊、溫室效應之類的,才算是好作品。

怎麼會這樣?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不敢表達心中真正的意念?

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時時揣測成人之意?

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如此「從俗」?



子昕淺淺笑著,遞上她的紙片。

「蝌蚪在水裡享受冷,

雲在天空享受冷,

月亮在宇宙享受冷,

冷在熱中享受冷。」 --- 子昕

不明白最後一句的意思,請求說明。

她沒說什麼,還是淺淺的笑。

抽走我手上的紙片,轉身不見。







待到再來,她把最後一句改成「冷在風中旅行」。

嗯!我的提問,讓她以為不好。

我感受不到意境,或該說感受模糊不明。

我重複唸兩種不同的結尾,看看哪種好。

「蝌蚪在水裡享受冷,

雲在天空享受冷,

月亮在宇宙享受冷,

冷在風中旅行。」 --- 子昕

她選擇後者。如果將「旅行」改為「游移」,意境有何不同?

昕說她不懂「游移」的意思,我要她從字面理解。

「游」和「移」她都懂,合起來呢?

「『旅行』速度比較快;『游移』速度比較慢。」她說。

我留住她的兩首詩,等待他日,自己重解。

昕在雨中作畫,上天幫忙,漫出美麗的雨跡。



「我想好了。」冉冉聽了許久,突然說。

好吧!那就來寫。

「風跑到我的身體裡面,

五彩繽紛的顏色穿透我的心。

我感覺到冬天。」 --- 冉妹

說完,她還是偎在旁邊聽別人說詩。







雯自己寫。

「我知道風是大自然給的禮物,

可是我卻不知道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陽,

還有水中的魚兒,在風中會不會冷?」 --- 雯



「水很冷,草很冷,黑夜很冷,我也很冷。」 --- 卿

「冬天來了,讓我覺得很冷。

風讓冬天更冷,我也覺得更冷。」 --- 潔







「風把我的紙飛機吹到河上面,告訴小河,冬天來了。

小河告訴小魚,冬天來了。

我的皮膚告訴我,冬天來了。」 --- 均

均以一架紙飛機,勾引出連串冬與冷的感受。



政廷晚到,急著問:「然後呢?然後呢?」

怕少玩到,趕緊去畫畫寫詩。

「冬天在一個地方轉,

捲起了沙,捲起了落葉。

我在這裡等待春天。」 --- 廷







「天空很暗,很多動物躲起來,牠們在等春天。

我在等夏天,要去外婆家。」 --- 儒



「冬天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很多動物都在冬眠。

我希望春天趕快到,可以做很多活動。」 --- 璋







「冬天來了,風告訴我,現在是冬天。

落葉掉下來,告訴風,現在是冬天。

蟲躲在落葉下面,告訴落葉,現在是冬天。

我要告訴媽媽,現在是冬天。」 --- 阡阡



「冷在季節的軌道上徘徊,見到我,就變成風。

我在冷風中一年一年變老。」--- 淳

她是說每年冬天都會來,每次遇到冬,她就老一歲。

我們攀爬在時間的年輪上,漸漸改變。





* * *



阿羅掏出火柴盒,他有備而來。

事後想起,才懂他為何要問:「今天可不可以生火。」

寶鍊不准他們用她辛苦撿來的柴火,

這附近到處都撿得到柴,要燒自己撿。

只見孩子三兩成群,隱末在芒花草叢中。

有人搬磚,有人扛柴。







上卿最猛,拉著長竹數根,唰唰走來,得到友伴熱烈的掌聲。

孩子逐漸成組,搭建自己的磚窯。

咦!哪來的炭?冉妹笑嘻嘻說:「我家有很多。」

她家在旁邊,阿爸備有許多炭火,供冬天取暖。

「ㄟ!佑子,不可以拆阿伯的籬笆。」我遏止他。

寶鍊升起麵包窯火,烤地瓜給孩子吃。

天漸漸黑了,有車駛來。

「是轎車,好險,我家的是休旅車。」宜璋叫道。

每來一輛車,有人歡呼,還好不是我家的;

有人扼腕,連呼倒楣,這代表他得離開。

孩子愛火,我也愛。大家各自升起自己的灶火,沒人想去拍照。

就讓這景象留在腦中吧!

阿羅哀怨離去,晚上有音樂發表會。

孩子不肯走,只好讓有事的大人先回去,等一下再送他們回家!







心中迴盪著孩子說的,每次都玩不夠,每次都這樣。

這個「玩不夠」讓我產生罪惡感。孩子怎麼可以玩不夠?

這種自由的玩,在荒地裡玩,沒有安排和拘限的玩,

屬於兒童與兒童之間的玩。怎麼可以玩不夠?







心中暗暗想著,年末要給孩子一個禮物:

讓他們在野地和朋友好好玩個夠。

一個屬於兒童自身的遊戲。









整理到最後,才發現忘了拿上次醃的洛神花給孩子吃。

冰箱兩罐洛神,以紅豔姿容,留住今夏時光。



天已全黑,佑子苦著臉說:「我的馬達轉動的聲音,比鐘聲還要大。」

知道他說的鐘聲,如想像中以繩拉鐘,一擺一盪,

傳越山莊和林野。悠揚而緩慢。喔喔!這個浪漫孩兒。

「我這樣算是成功嗎?」佑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