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不要抽籤?」有孩子問。
上課座位常經常更動,
有時和好朋友坐;
有時家中飼養貓狗者同坐;
有時依據生日特定月份同坐;
有時以早上吃食的類別同坐。
今天孩子想抽籤。
婧淳在白板上畫座位平面圖,
隨機編號,
大家則依抽到的號碼入座。


孩子喜歡玩這種遊戲,
跟不同的人同坐,
享受他人不同的作畫方式。
有時很好玩,有時卻很受不了。
性格使然,
有些孩子勇於實驗各種技法,
常教坐在旁邊的人膽顫心驚,
恐被波及,
但也因此而帶給他人新的視野。


當一個或幾個孩子在實驗新畫法時,
常引來其他孩子的譟動,因而蔚為風潮。
大家自由嬉戲,將此技法變出多種玩法,
到累了疲了,舒緩過後,
等待下個新的技法的到來。

這讓我想起不同畫派掘起的當時,
同代畫家以近似的手法呈現各自的觀點,
最近在北美館展出的
《世外桃源 / 龐畢度收藏展》中,
你是否可從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費爾南˙雷捷(Fernand LEGER)
和巴布羅˙畢卡索(Pabo PICASSO)間,
看到共同的因子?
我相信有更多和他們近似的畫作
在時間淘洗後無聲無息默然消逝。
是什麼決定誰留下來?
天賦?努力?壽命?機遇?

前陣子上卿發現一罐因疏忽
沒關好的顏料呈現膏狀,
興奮得四處張揚。
衍廷和恩恩加進他的實驗。
他們把膏狀顏料塗在紙上,
抹出石灰壁面的效果。
彥廷也要去一些,憲鴻也來討。
這些膏就在教室傳來遞去,
搞到四處都是。
膏狀顏料用完了,
他們今天又來討「膏」。

寶鍊苦著臉想著如何給他們「膏」?
「加醬糊。」「加麵粉。」「加白膠。」「加牙膏。」
孩子提出種種成膏的可能。
寶鍊轉身取出一管牙膏,孩子哄動起來,
開始把牙膏擠在顏料中。
牙膏和顏料混合出衛浴的特有氣味,
阡直喊香,政廷含了一口牙膏,吐出泡泡。


「牙膏又不能做出膏,它的膏只有一下下,
碰到水就會水水。」這是舒晴和上卿實驗的結果。
「我們還能做膏嗎?」他們不善罷休。
「古代繪畫顏料都是從天然的植物及礦物或泥土裡面提煉出來的。」
「像我們上次在溪邊找到的石頭。」政廷說。
喔!去年夏天我們在溪邊游泳,孩子從水裡找到許多石頭,
磨出棕色、咖啡色和赭紅色,說是藥粉。
「還有你家那裡紫色的豆豆。」他在說什麼?
問清楚才知道他上次跟我去菜園,
隨手採幾顆落葵籽給他,搞得他手都是紫色。
「古代還有人會加蛋進去喔!」有人說。
我要讓他們試蛋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