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可稱為原始文字,
它與有聲語言有直接聯繫,
記錄語言中詞的聲音和意義。

圖畫文字是以圖形作為文字使用,
這些文字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似。
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
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
“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
“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
“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遊魚,
“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
“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
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
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
惟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
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但象形字的局限性大,因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
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
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
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這學期我們進行文字學的實驗課程,
幼兒部以正在進行的主題為軸線,
如日、米、水、田等,
一邊進行主題,一邊介紹漢字的演變。

小學的孩子則併在兒童文學課程中進行。
我們以一天中日的升落,
觀察這個部首在不同字中的位置,
如旦、早、昃、昏、昕、朝………等字,
你看出日何以在上在下在旁的玄機了嗎
請試著以這些字畫出一天日頭的位置圖。
颱風天,想到遷居宜蘭的趙立真老師,
長年研究中文的她,
讓我們看到漢字的美麗和重要,
也提醒站在第一線上的我們,
正視孩子對漢字的逐漸疏離,
遂挽起袖子一起做。
她可是我們的文字學顧問啊。


日。象形。本義是「太陽」。
《詩經》:「杲杲日出。」引申為「白天」,
就是從天亮到天黑的這一段時間;
又引申為時間單位「一天」,就是一晝夜。
《詩經》:「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旦。會意、形聲、指事。
海上看日出的樣子,上為太陽,下為倒影。
相若金文【 旦 】,吳大澂氏以為「象日初出,未離于土也」


昃。會意。本義是「日在西方時側也」
午後,日偏影斜。以一個斜倒的人形,和日會意。


莫。會意、形聲。
日落時分,白晝將盡,夜晚快要來臨,本義是指黃昏、傍晚,也就是日暮。
莫「日落、太陽已盡」之義,引申為「無、沒有」後來「莫」字假借為「不要」等義,故加「日」造「暮」字以表本義。
您好
回覆刪除我搜尋漢字演變的資訊來到這裡
對於您部落格所記錄的內容相當有興趣
請問您目前還有進行漢字的教學嗎?
我們有一群孩子年齡介於2~5歲之間
希望能讓他們從圖畫中學中文字
我的Mail是jetinchao@gmail.com
謝謝~~
綠豆粉圓爸比
刪除夏天已過 改吃熱食啦
文字學這個領域 很迷人的
我們可以相互交流
我的mail是bow69@kim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