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會以一首歌或兒謠當作收拾準備,
今天是《一的炒米香》。
孩子喜歡這首兒謠,他們邊收邊唸,還唱了起來。
唸著唸著,唸上好幾遍,直到所有孩子就座。
要開始上課囉!
旻叡在角落畫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天氣變化,
我請他上來介紹自己畫的東西。

今天的主課程是「5的分合」。
延續米食主題,孩子對飯糰熱情意依舊,
於是我將數學活動串在飯糰遊戲中來進行。
我拿出磁磚和二立方塊當作盤子和飯糰,
然後取一個二立方塊放在磁磚上。
問:現在幾個盤子上面有飯糰?幾個盤子上面沒有飯糰?
接著我在黑板上飯糰和盤子關係圖表上標示,
尾端寫上1和4。

我拿2個飯糰,放在盤子上。
問:現在有幾個盤子上面有飯糰?有幾個盤子上面沒有飯糰?
在黑板上飯糰和盤子關係圖表上標示,
寫上2和3。

我拿3個飯糰,放在盤子裡。
問:現在有幾個盤子上面有飯糰?有幾個盤子上面沒有飯糰?
在黑板上飯糰和盤子關係圖表上標示,
然後寫上3和2。
接著,我拿4個飯糰,放在盤子裡。
問孩子:現在有幾個盤子上面有飯糰?有幾個盤子上面沒有飯糰?
在黑板上飯糰和盤子關係圖表上標示,
寫上4和1。

我不厭其煩慢慢演練,慢慢詢問,慢慢說明,
希望孩子能從我的舉動中體會5的分合變化。
我拿出5個飯糰,放在盤子上。
問向孩子:現在有幾個盤子上面有飯糰?有幾個盤子上面沒有飯糰?
然後在黑板上飯糰和盤子關係圖表上標示,
寫了5和0。
最後,我把所有飯糰收起來,
問:現在有幾個盤子上面有飯糰?有幾個盤子上面沒有飯糰?
然後在黑板上飯糰和盤子關係圖表上標示,
寫上0和5。
之所以把0放在最後,
是因它不好理解。

接著,我請所有孩子取5塊磁磚和5塊二立方塊,
依著我的命題排列飯糰,
感受5的分合。

在進行數學活動時,
想起邱守榕教授在《親子數學》序言中說的:
對數學,我們可以有什麼感覺?
撇開好感與惡感不說,
對數學可以有像音感、美感、正義感、平衡感,那樣的感覺嗎?
「數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必須由感覺來處理,
沒有感覺,教科書、百科大典、定義、定理、公式……全都無濟於事。
至於數學教育的目標,
就是在幫助孩子「製造」感覺,
製造:數感、量感、形感。
讓孩子得以在言之有物、思之成理的感覺中,
學習數學世界的遊戲規則。
再次讀來,仍覺感動,
數學感覺是個非常重要的知覺,
絕非不斷操鍊就可得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