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邊介紹稻米的成長歷程,
邊在白板上畫出「米」的甲骨文。
當我畫出一粒粒散開的米粒,
中間以橫槓來做放置稻米的間隔時,
孩子看了笑著說:「這種畫圖的字,實在太簡單了。」
此字一直到小篆以後,中間才變成十字形。

接著,我們介紹「田」字,
這些都和我們正在進行的主題有關。
「田」為象形文字,如一塊塊田地。
甲骨文中,田塊的多寡不居。
金文以後,簡化為四塊,成為現今之模樣。
孩子對「字」的演變,充滿熱情,
尤其這種像畫圖的字。
他們以直觀,找到與現今文字相連結的線索。
孩子聽我談論古人的文字,不禁豔羨不已,
想知道古時候的人如何用軟軟毛毛的筆來「畫」字。

一早,孩子圍坐成圈,
見我用黑色大布包著一堆東西,
紛紛揣測裡面什麼。
待大家坐定,我抽出一支毛筆,
讓孩子摸摸軟軟的筆尖,
這和他們經常使用的筆不相同。
這種毛毛的筆,當然就叫「毛筆」。
「那硬硬的筆不就叫硬筆嗎?」有人說。
喔!我們是如何為筆命名?
有鉛筆、蠟筆、鋼筆、原子筆、水彩筆……,
這倒提醒我帶不同的筆讓孩子試試。
當我抽出墨盤和墨條時,引起陣陣驚呼。
在墨條沾水磨出黑色烏汁時達到高峰。
孩子躍躍欲試,我按倷著,
希望孩子能有程序的使用這些文具。

有筆、有墨、有硯,就缺紙。
我拿出柔軟的宣紙,孩子撫著,如布的紙。
喝!有人說摸起來像衛生紙。
我把這種軟紙挨近墨盤,慢慢吸入烏汁。
和他們平常使用的紙真不相同。
這四種東西,是古時候人使用的文具,
稱為「文房四寶」。

我把黑布舖在地上,放平紙張,
慢慢寫出一個甲骨文的「米」字,
和一個楷體「米」。
又寫上一個甲骨文的「田」字,
和楷體「田」。
「還有一個字,就是那個一個大人和兩個小孩的字。」
我差點忘記,那個最讓孩子喜愛的「夾」字。
古時此字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皇帝身穿巨袍,
行走得由兩名臣子左右攙扶;
又有一說,一個大人腋下挾著兩個小孩。
幾乎所有孩子都偏好後者。


寫完三個字後,
我要孩子不要慌張,每個人都有一份。
我其實是希望孩子能慎重對待文字及文具,
以戒慎恐懼之心,好好做這件事,
才不會亂七八糟草草了事,到頭來白忙一場。
老師的態度絕對影響著孩子的態度,
孩子小心盛水,仔細磨墨,留心沾汁,慎重書寫。
孩子認真「畫」字,面容安靜詳和,
這是我喜愛的教室。
突然,皇佳說:「我寫錯了,怎麼辦?」
「古時候的字沒有關係啦!他們只是畫字,
和我們畫圖一樣,哪有畫錯的。」有人解圍。

孩子畫完字,意猶未盡,
這將會是我們的常態課程。
最後,我示範洗筆的方法。
然後,將筆、墨、硯一一排好,
結束這個課程。
喔~,老師您好棒喔! 好生動又有秩序的教學呢!
回覆刪除感謝您的分享!!!: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