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
文圖 / Leo Lionni
邱老師一進門,小孩就興奮的不得了,
因為他們發現邱老師手上拿的教材,
有顏料、一張白色的紙,水彩筆和很多玻璃瓶。
邱老師在布置白板時,大家吱吱喳喳討論起來。
上鈞說:「 今天要是上美勞。」
沛妍說:「上畫畫課啦!」
阿謙說:「我看到了,有紅色。」
睿睿跟著說:「有黃色。」
沒錯,邱老師帶了紅黃藍三個顏色的顏料。

接著,老師在紙張上畫了一條細細長長的黃色。
「從前,有一個小孩叫小黃。」
凱宣說:「嗄!好長的身體。」
邱老師又在旁邊畫上一個大大的黃色圓形。
「這是小黃的爸爸。」
「小黃的爸爸好胖。」小孩說。
「這是小黃的媽媽。」邱老師在旁邊加上一個彎彎的黃。
「他媽媽長得好像鉤鉤5。」昕成說。
「哇!好像大肚6。」球球望著昕承成淺笑。
邱老師沒有說話,走到大紙的對角,畫了一條細藍。
「在幾條街那邊,住著小黃的好朋友……。」
「小藍,小藍。」蕾蕾看到藍色的線條,馬上接著說。
老師在藍色細線旁邊畫了一個藍色的方形。
「是小藍的媽媽。」李鳶說。
「他的媽媽好方喔!」彥儒說。這不就是方形嘛!
接著,邱老師又在上面畫了一個藍色三角形。
「這一定是爸爸。」伃倢說:「三角形的爸爸。」
昇翰說:「好像帆船喔!」
「小黃和小藍還有很多朋友,他們常常一起玩。」
邱老師請孩子來畫小黃和小藍的朋友。
孩子選用不同蠟筆畫出胖胖瘦瘦長長短短的朋友。
當ㄚ謙選了白色時,孩子嚷著說根本看不到。
這時邱老師變了一個魔術,
邱老師利用蠟筆和水彩結合時所產生的相斥性,
製造了一個小高潮。
白色的朋友出現了。

接著,邱老師用黑色蠟筆在紙上畫了一條長長的黑色管狀物,
中間留下一個一個洞。
「那是什麼?」睿睿問。
「有一天,小黃和小藍跟他們的朋友鑽進山洞裡面。」老師說。
「好長好黑好可怕喔!」凱宣說。
ㄚ謙和睿睿看到黑黑的山洞,誇張躲到櫃子裡。
彥儒說:「好暗喔!」
蕾蕾問:「一圈一圈的是什麼?」
李鳶說:「那個洞洞是要給小朋友躲的啦!」
邱老師依言將每個洞塗上顏色,邊說:
「小黃躲在這裡;小藍躲在這裡;小紅躲在這裡;……」

「他們從山洞的這邊鑽到那邊,
從暗暗涼涼的山洞出來,
外面的陽光刺得眼睛張不開來,
他們玩得又熱又累。」
「可以喝果汁啊!」凱宣說。
「喔!好吧,我們來調果汁給他們喝。
請閉上眼睛等我一下。」

邱老師轉身用透明玻璃瓶子裝來水。
「好啦!請張開眼睛,我們要開始條果汁了。」
邱老師用水彩筆沾紅色顏料,泡在水中,慢慢調出一罐紅。
「嗄!是蘋果汁。」沛妍說。
「這是小黃的果汁。」
邱老師在另一瓶水中調出紅色,
再用另支彩筆沾點藍色,徐徐加入水中。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小孩眼見水與色的浸透,紅跟藍的交染。
蕾蕾驚嘆:「怎麼會這樣!」

「好像葡萄汁。」沛妍吞吞口水說。
「我喜歡喝那個紫色的。」上鈞忍不住吞嚥一下。
昕成說:「我爸爸也有打葡萄汁給我喝。」
「這瓶給小藍喝。」
邱老師陸續用紅黃藍三種顏料調配不同的果汁,
孩子看著色彩的幻化,眼神迷茫。
紅、黃、藍、綠、橘、咖啡色、
深淺濃淡,相互交疊。
孩子對調果汁躍躍欲試,
邱老師請孩子用玻璃瓶裝水,
我們來調果汁。

這是個神奇的經驗,
置身於色彩的幻化。
孩子將色彩與想像連結,
調出奇異果汁、草莓果汁、鳳梨果汁……,
想像讓人在現實之外找到支點。
(未完待續)
節錄一段好文章,請仔細閱讀。
色彩的本質 / 摘自華德福教學的水彩教育《彩繪童年》
為何色彩經驗對人類(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如此重要?
對幼兒而言,外在和內在世界的經驗是很難分離的。
孩子們不僅看到色彩,同時也感受到色彩的本質,
他們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色彩本體的特質,
甚至對色彩此種非物質性存在的本體有所知覺。
此種知覺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
當孩子達到入學年齡時,他們對色彩的感受力已經消退,
而僅僅將之視為附著於物體表面的事物
(如「藍色」的球、「紅色」的屋頂)。
因此,孩子們對於色彩不同特質及影響的感受,也隨之萎縮,
而靈魂之窗也未能進一步開拓。
一種顏色如何遇見另一種顏色?
新的顏色如何出現?
會出現什麼樣的圖形?
孩子們運用想像力,在圖畫中看到了各種不同的事物。
我們可以讓孩子把玩不同的色彩,
因為他是隨著自己內在的成形力量,將色彩一一畫上。
他快樂的將一個顏色加在另一個顏色的旁邊,不「代表」任何意義,
但卻伴隨著直覺的目標,
這是因為孩子發展出「將色彩一一畫出」的美妙直覺方法。
當孩子用水彩畫畫時,他會想畫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
樹木、房子、街道、車子、飛機、動物、人群、以及太陽、月亮和星星。
孩子們並不覺得用水彩筆「複製」這些東西有什麼困難。
相反的,水彩筆沾濕的顏料,更可以讓孩子將想像的圖像畫於紙上。
用這樣的方式來畫畫,孩子才不會覺得被強迫使用明確的形狀、精確的形式,
或"正確"的顏色,而拘泥於「正確」中。
色彩本身鼓勵孩子去畫畫,
色彩很快的就給了這張畫某種心情,
孩子從這種心情中,找到屬於該畫的圖形。
繪畫主題的轉換,不應由外在決定,而應取決於色彩本身。
漸漸地,藍色後退,沒入遙遠之處,紅色和黃色卻向前伸展。
如此,色彩透視感發展出來了,
而這種感覺也為後來的幾何結構透視法奠下了基礎。
如果孩子沒有事先發現強烈的色彩透視感,
就學習一般的透視法,對它們的學習是有害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