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假日學校小學部2010/10/9(上)兒童文學

雯媽一早有事,雯寄居在橫溪。

清晨寶鍊在說手上的《織田信長》給我們聽,

山岡莊八把日本戰國時代描繪得非常好看。

雯嘆口氣說:「今天我得回家住,就不能再聽下去了。」



孩子對成人手上的書充滿好奇,

記得女兒小時老問:「你在看什麼?」

精神好時,細細說給她聽;無暇搭理時,敷衍描個大概。

厚厚一疊《德川家康》,就這樣給他說完了。



吃過早餐,和雯一起掃庭院的落葉,

然後將落葉堆置雞蛋花下,成為堆肥,

它們育養著下面蠺食鯨吞的肥厚蚯蚓。

孩子都知道蚯蚓是我的寵物,

誰都不可以把它勾在魚勾上去釣魚。



孩子陸續來了,三兩聚集成群,各自進行不同的遊戲。

前些日子路口樟樹林在疏枝,鋸掉許多枝幹。

孩子早早想要拖回來,說可以搭建什麼,

只是這個「什麼」還沒想到。











幾個孩子進角落取出紙玩具,在天光下做了起來;

幾個孩子爬上樹屋,鳥瞰清晨的溪水。

凱喜愛石頭,收集各種樣式,存在書桌小罐中;

阡挖取苦楝枝幹流出的膠液,說是多年後的琥珀。



兒童將自身與環境結合,

形成屬於兒童的遊戲。



政廷開始彈琴,這是課前的儀式。

我吹一首從CD聽來的以色列民謠。











今天有兩個孩子和兩個大人加入。

那兩個大人是學校派來實習的大學生。

簡短自我介紹後,將約翰伯寧罕的作品攤在地上,

讓孩子自由安靜選讀。心中吶罕,好奇孩子如何選書。













安靜閱讀過後,請孩子談談手上的書。

今天由雯來說《和甘伯伯去遊河》。



這個故事是敘述甘伯伯划船去遊河,

有兩個孩子和一群動物陸續要求同行,甘伯伯答應了,

甘伯伯說:「如果你……就可以上船。」

作者以這個「如果你……」將每個動物的特性描繪出來。

比如,他對兩個孩子說:「如果你們不吵架。」

對兔子說:「如果你們不亂蹦亂跳。」

對貓說:「如果你不追兔子。」

對狗說:「如果你不欺負小貓。」

整個故事依此架構繼續往下,可預期又充滿驚喜。



「嗯!為什麼這種類型的故事,會獲得這麼多孩子的喜愛?」我問。

「因為最後船翻了,小小孩都喜歡這樣。」昕說。

我請她把自己說的話寫在大掛紙上。

「邱老師,你怎麼不用白板寫比較方便?」彥問。

「嗯!我想把你們寫的話保存起來,用白板會不見。」

嗯!彥想了一下,笑笑,表示理解。



「還有誰要談談,為什麼這麼多小孩喜愛這種類型的故事。」

「因為裡面有動物,小孩都喜歡動物,而且還有水。」佑說。

「就像我們一樣,都很喜歡水。」

廷實在太愛橫溪的水了,他將自己的經驗投射其中。







「這個故事有固定的形式。」阿羅說。

嗯!這小子點出此書創作的重點。

「嗯!阿羅,能不能說明白一點,什麼是『固定的形式』。」

有意請他說給年紀小的孩子聽。

「就是一種動物上來,都要有個條件。兔子不能亂跳;

豬不能亂晃;雞不能亂拍翅膀;綿羊不能咩咩叫。」

阿羅條理清晰的敘述。

「當然不能說兔子亂拍翅膀;豬不能咩咩叫。」

佑子總不忘和阿羅一搭一唱。

「必須要適合各種動物的特性。」彥說。

「還有船翻了,掉到水裡也有固定的順序。」均注意到這點。



「因為動物會搭船。」晏年紀小,她用直覺來陳述觀點。

「這個故事大部分是虛構的。」彥說。

「我覺得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虛構的,

如果有真實,也只有一點點。」佑說。

這讓我想起他曾說過:

「也有可能看起來寫實的東西,其實是虛構的。就是『虛構真實』。」

阿羅看著他,傻傻笑著。那是一種意念相通的意會。



好啦,好啦!去去去!

找個地方畫下今天的橫溪。

孩子尋找一個的角落,將自身泡在環境中。

祈求自然直接育養我們的孩子,

這是人力難及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