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假日學校幼兒部2010/10/10(上)兒童文學

小小孩兒,彈首曲子給他們聽。

「我們要上音樂課嗎?」孩子傻氣的問。

過往經驗,只要我唱歌吹笛,孩子就知道要上音樂課。

現在不同,他們在尋找聯繫的線索。



緩緩將孩子創作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他們喜歡聽別人的故事,

也喜歡我把他們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這些小小孩子幾乎可以辨識自己與他人的作品,

實在很難想像他們何以能夠這麼篤定的知道。

有時僅僅只是幾個漩渦、幾撇線條,或一灘暈染的色彩。

他們興味盎然的享受著,並延續接下來的故事。







在程序上,我有嚴格的要求,

希望孩子能夠有條理且莊重的使用物品。

一旦有了此種心境,自能慎重對待手上進行的事物。







孩子手腳穩健的端水,小心取用畫具,課室維持安靜。

沒人喜歡在喧鬧中作畫的,儘管他們只是小小的的孩子。

魚兒悠游水草,天光斜映臉龐,讓人產生安詳幸福的感覺。









我們的環境實在太吵了,

孩子在一起好像就得這樣吵吵鬧鬧大聲喧嘩。

長此下來,會讓孩子誤以為那是人與人相處唯一的方式。

歡樂的表達有很多種,喧鬧不是唯一,

而我相信,成人的態度,絕對影響孩子的態度。

你不要這種遊戲文化,這種文化就不會產生。



畫完圖的孩子,把他的故事說給我聽,讓我記下。

接著我將記下的故事慎重讀給他聽,確認是否有誤。

寬寬不斷提醒,他寫的故事是「火車」,不是「車」。

那是不一樣的!他覺得我有點蠢,這也分不清楚。

孩子養成一種習慣,不推擠不搶先,

前面的人在寫故事,後面的捧著畫板安靜聽。













完成的孩子將用具清洗歸位後,

有的安靜看書,等待別人完成;

有的挨在一旁,聽別人說故事。

還在畫畫的孩子,往往拉長耳朵,邊聽邊畫。



於我而言,創作是非常私人的事,與他人無涉。

我從來不許任何小孩或大人批評別人的創作,

你可以談論觀點,提出疑慮,

但絕對不可以說別人「畫得好醜」之類的話語。



喜歡小小孩子的落筆無懼,他畫什麼就是什麼。

更可貴的是,這個年齡的孩子,

只要朋友畫的是什麼,他們就相信那是什麼。

他們在一個相互欣賞包容的友善環境中,享受創作。

而我也相信,來自內在的創作,能讓人產生無上的喜悅。









彥廷、品礽和爸爸媽媽載耐火磚來,

這是寶鍊姐姐要蓋麵包窯用的。

真是感謝,廚房蓋好要發一張VIP給他家!



寶鍊姐姐有一身好本事,

蓋屋、裝潢、畫畫、雕塑、美編、佈置,尤其是廚藝。

大孩子都知道,跟著她可以學到各式料理。

孩子盼著兒童廚房快快落成,

還想煮鍋西班牙海鮮飯,大家思念番紅花的味道。









色彩在水中漸漸暈染開來,滲入孩子小小的心靈。

樂樂瞪視色彩的流動,久久不忍移眼。

孩子享用色彩帶來的歡愉!



華德福(waldof)教育中為我們揭示色彩的本質:

「色彩本身鼓勵孩子去畫畫,

色彩很快的就給了這張畫某種心情,

孩子從這種心情中,找到屬於此畫的圖形。













繪畫主題的轉換,不應由外在決定,而應取決於色彩本身。

漸漸地,藍色後退,沒入遙遠之處,紅色和黃色卻向前伸展。

如此,色彩透視感發展出來了,

而這種感覺也為後來的幾何結構透視法奠下了基礎。

如果孩子沒有事先發現強烈的色彩透視感,

就學習一般的透視法,對它們的學習是有害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