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假日學校 2010 / 3 / 13(上)透過手的勞動來建構自身

清晨開始,雨一直下一直下。

氣象報告說今天降雨機率百分之三十。

天空雲層厚重,沒有停止的跡象。







孩子陸續進來,也沒覺得天氣怎樣,聚首玩了起來。

有人下棋,有人看書,有人摺紙,有人打屁。

和這群孩子一起生活幾年了?有9年,也有3年。

想共建一種社群,讓人可以一起活。









阿羅和佑子抱著未做完的曲柄,蠢蠢欲動。

嗯!讓政廷以琴聲做為儀式,揭開今日的生活吧!





* * *



寶鍊把食材攤開來,請孩子以自己的直覺經驗來配菜。

有蘿蔔配番茄;芹菜炒玉米;豆干加魯肉……,

獨留一顆蘋果無人理會。

孩子認為那是水果,與菜蔬無涉。

寶鍊常以水果入菜,今日有意將它加入,配出一道甜椒蘋果。

恩恩將甜椒挖空,盛水給阡阡洗手。

屋外雨水傾盆,我在廊下生火備灶。

炊煮午餐的孩子分頭做事,子昕有序發落。



* * *



寒假帶孩子刻版畫,有孩子還想繼續,

這學期多開一組雕刻。

兩個媽媽也想加入,一群人圍著方桌,

各自雕出自己的印記。



均和凱寒假一起做紙飛機,有過良好的互助經驗,

依著自己的進度緩緩前行。儒和奕也加入這一組。

我們希望孩子能發展自我判斷和連結的能力。

新訊息可依舊經驗得到相通的線索。



令我想起皮亞傑先生的理論,他認為發展會以階段形式出現,

透過平衡歷程從一階段演化至下一個階段。

兒童會在「環境中所遭遇到的經驗」,

以及「經驗發生時他們所具備的認知歷程和結構」,

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

若兒童既有的思考模式和既有的基模足以面對環境的挑戰,

那麼兒童便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

但有時候兒童所接收的訊息與其既有的基模搭不上,導致認知失衡,

他們就會試圖藉由同化來重建平衡,

也就是將新訊息併入其既有的基模之中的一種歷程。

然而,也有可能需要藉由改變既有基模以納入新訊息,也就是調適。

這兩種歷程共同作用的結果,賦予個體具有更高的適應性。

(以上資料摘自維基百科)



從前讀它,無知無覺。

這些年它以相異個體,一致樣貌,在我面前重複展現,

逼我正視他說過的話,要我用心體會。



* * *



佑子和阿羅是漸趨成熟的自學二人組,

他們一路前行,不屈不撓。

上週六,寶鍊帶他們去西門町。

置身眾多玩具中,不管機器人、拳擊手、吊車、青蛙……,

除去外觀,共通的是「曲柄」。

佑佑嘆口氣說:「這些都可以自己做,還賣這麼貴!」

想要孩子穿透繁麗的外貌,直抵核心。

他們二人左思右想,以有限的金錢購買關鍵物件。

寶鍊要他們好好觀察三井康亘的設計,

同為曲柄,他又是如何運用。



* * *



大雨不歇,西南尖山雲霧裊裊。

有人用電動鑽孔機鑽孔;有人拿刀刨切菜蔬;

有人持美工刀製作飛機;有人握刻刀雕印章。

危險嗎?輕忽使用工具當然危險。



能力的養成是漸進的歷程,沒有先前的經驗,

一下進入銳利不好操控的工具,當然危險。

長年和孩子相處,我們要求孩子慎重使用工具。

不要嘻鬧,不要輕忽,慎重將手與工具合一。

當你慎重使用,自能發展出穩健的雙手。

穩健的雙手與工具合一,讓手成為腦的延伸。



這群孩子大都是3歲左右就開始拿鐵鎚釘製自己的玩具,

剛開始手與工具尚未發展出調合的韻律,偶會打到手。

但也因他們年幼,敲擊的力道有限,

頂多瘀血破皮,甚至只是些微疼痛。

漸漸的,雙手之間獲得協調,

拿榔頭的手就不再敲到握釘子的手啦!



常見許多成人在孩子敲到手的剎那,又是包紮又是安慰。

成人充滿驚慌與不捨的表情,恰恰告訴孩子,

這是面對受傷時該有的正確反應。

接下來,只要一點點傷痛,

孩子就哀哀憐憐,迎合成人的期待。

有朝一日,我們的孩子長大了,

卻無法承受一絲絲痛苦,我們又怨怨艾艾怪東怪西。





面對傷痛,成人的態度是孩子前行或退縮的關鍵。

人體的修復能力,是自然神奇的力量。我們怎能對它視若無睹?

「痛覺」是人體重要的知覺,若無痛苦知覺,

我們會因無痛而不知血之流盡;

也因不知疼痛,而失去救治先機,導致死亡。

請帶我們的孩子去看「痛覺」的重要吧!

從無受傷經驗的孩子,面臨大禍時,他要依賴什麼自保?



長年處於第一線,當孩子打到手,

有經驗的成人只要平靜的問:「要繼續下去嗎?」,

孩子盤算一下,大都願意繼續下去。

誰會願意將手包成一大坨,站在旁邊看友伴享受歡樂?

一點點小傷實在抵不過「完成玩具」,

以及完成之後的「玩玩具」來得吸引力大啊!

漸漸的,孩子能駕馭的工具愈來愈多,

雙手也在不斷的小傷痛中漸次增長茁壯。



瑪麗亞˙蒙特梭利認為:

人是透過手的勞動來建構自身,

「手的勞動」被視為人格的工具,

用來表達自身的智慧和意志。



對一個成長中的人來說,是否擁有一個真正的興趣,

可以決定他一生能否熱情擁抱生命的重要因素。

當孩子到了「所有事物都開始動搖」的青春期,

特定的喜好使他有了寄託與堅持,

因此得以保持和這個世界的穩定與平衡。



日前報上刊載一位衝浪好手,

年幼時在海中戲浪,被鯊魚吞噬右臂,

兩年後,她父母讓她重回大海,登上浪頭,

成為今日的好手。

ㄛ!換成我們的孩子,你恐怕要他永遠遠離海洋,

因為,鯊魚很恐怖。

兩相對照,成人面對「危機」的作法,

在孩子的人生轉彎處,卻有關鍵的影響。



如果你要一個軟弱傷感且畏縮消極的孩子,

儘管用哀傷的眼神和驚惶的手法來養育他們吧!

你的哀傷和憐愛,將會帶來無盡的淚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