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11 (二)
寶鍊將年初去花蓮白鲍溪攝得的魚骨型魚道做系統整理,
讓孩子得以觀看人在過度涉入自然後,所做的補救。
孩子看著投影片,不斷驚呼。
某個程度而言,這種在水中堆壘石頭的活動,
像極上週他們在水中玩的遊戲,
只不過他們是壘出一個游泳池。
下午休息過後,我們去鳶山看魚梯。
鳶山是三峽人的後花園,幾乎所有孩子都來過。
但,卻少有孩子知道魚梯就在我們身邊。
經過早上的解說,孩子開始對魚梯(魚道)產生敏感,
看到河道中的石頭就想知道,這是天然現象或是有意行為。 順著魚梯往上走,寶藍綠色的豆娘在水畔翩翩。 孩子發現一個坑洞裡有好多福壽螺,大家駐足圍觀。 往上走去,一潭種植鳶尾花的水潭,葉面上佈滿福壽螺卵。 「你看,有黑黑的在冒泡。」 「是溫泉嗎?」 「可能是剛才才鋪過柏油。」 孩子七嘴八舌談論水中不斷湧冒的黑沙。 「是沼澤吧!」 「不可能,如果是沼澤,農夫怎麼可能在上面種東西。」 「是地泉嗎?」 「怎麼會黑黑的?」 「是地底的礦物質冒上來吧!」
昱翔往那個黑黑冒出的水窪丟石頭,
石頭漸漸沉下去。
「怎麼石頭沉下去,福壽螺卻不會沉下去?」
孩子散在四處,有然在研究魚如何穿過卵石石梯上游。
有人在看石龍子和螳螂。
「咦!螳螂怎麼會在水裡?」冝儒說。
寶鍊跟他說螳螂、水蠆和鐵線蟲的關係,
那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關連。
刷刷刷刷!一條水蛇快速滑行過來。
「不要怕不要怕,牠很溫和,是青蛇。」阿羅微微颤抖的勸慰大家。
小青蛇對我們張牙舞信,嗯!今天有陽光,牠出來散步。
經過幾週的經驗累積,
孩子將水道、水草、魚、棲息處、陽光、石頭的分佈等串連在一起,
有了先備知識,較能具備有知覺的眼。
很喜歡看孩子探觸未知世界的面容,好奇而滿足。
小常識
魚道(fish way)是幫助魚兒上溯迴游的一種構造,
有些魚喜歡在水溫較低的上游地區產卵繁殖,
只要到了繁殖季節,便紛紛上溯迴游產卵。
當人們在河川溪水中設置攔砂壩或是水壩、水庫,
而造成水位落差很大,魚群便無法逆溯上游,
無形中魚兒的生態便受到破壞,甚至迫使他們絕種。
於是,人們便在河川中設置一種連續性階梯式的水槽,稱為魚梯(fish ladder)。
魚梯是魚道的重要部分,魚兒利用魚梯,
一梯一梯往上奮力游,直到上游便可產卵繁殖。
由於攔砂壩有相當的高度,不僅對河道造成阻隔,
也因水流落差大而使魚群不能跳躍回溯,
所以在設計魚道時,就要設計高度適當的魚梯,
讓魚群可以一階階地跳上去,越過攔砂壩道上游產卵。
台灣許多攔河堰、攔砂壩、水壩或是水庫都有魚梯
(如碧潭攔河堰、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和花蓮白鮑溪。)
「舟通式魚道」又稱「魚骨型魚道」,
主要是魚道的平面結構就像魚的骨架,
魚道坡度採用1:10比例,在魚道間設置1個休息池,
適合台灣鏟頜魚、台灣纓口鰍、台灣間爬岩鰍等多種原生魚種使用,
包括跳躍性及攀爬性魚類均適用。
傳統式的階段式魚道,因為很容易聚積砂石,
每遇洪水就容易損壞,必須經常疏濬及維修,
只要一疏忽,魚道的功能就逐漸喪失,導致協助魚類回溯的成果有限。
不少河川的魚道在興建時,缺乏整體系統的考慮及相關的維護設施, 摘自「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http://waterwatch.ngo.org.tw/node/1244
導致經過一段時間後就開始產生問題,也讓水保單位相當洩氣,
「舟通式魚道」在多次洪水的侵襲試驗中,
水保單位發現並無嚴重的砂石堵塞問題,仍可維持良好的魚道功能
,顯示比傳統階段式魚道更適用,
未來將成為台灣各河川在進行攔砂壩等工程重要的設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