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2009冬令營2月4日

2月4日(星期三)



氣象報告週四變天,

只能得到一個「晴」,

將工作順序做個調整。



一早,孩子陸續到達。

安頓行李、說明每日工作流程,

討論工作項目、選組、分配工作。

開工啦!







煮飯的孩子抓緊這個晴,

到阿伯菜園摘足三天的菜量。

園中有蘿蔔、菠菜、芹菜、芥菜和大白菜。







哦!蘿蔔長在泥下,不似其他青菜可依目視判斷。

撥開綠葉,讓孩子判讀地底的秘密。

在拉拔出土間,孩子發出陣陣驚呼。

小心踩在菜畦,不可踩壞初露的新芽。

清點青菜數量,盤算餐數,

夠了夠了,夠大家吃到回家。







看著菜單,討論如何省時省力。

有哪些工作可同時進行?

一組淘米煮飯;一組燒水煮蛋;

一組清洗蔬果分切放妥。





搬石頭的那群孩子

看到這條給我們去夏歡樂的溪流,

個個蠢蠢欲動。義軒還吵媽媽要帶蛙鏡和泳衣哩!

不可不可,這是冬季,下水會冷。

雖然有大人殷殷的叮囑,

孩子還是趁機用手碰一下,用腳撈一下,

碰到水的互使眼色,喜不自勝。

睜隻眼閉隻眼,讓他們玩吧,

只有一個天晴啊!





第一天上工,個個精神抖擻。

幾個大孩子得到下水權,

老大神氣的把石頭抬上岸,

吆喝其他孩子揹到堆石地點。

對四體不勤的現代人來說,

這不是簡單的事!





1顆、2顆、3顆、4顆,

休息時間未到,要求孩子堅持,

將體能發揮到極限。

孩子世界有如小型成人社會,

有些孩子衝破那條日常界限,向上躍升;

有些孩子邊做邊報怨,怪東怪西,但還是做著;

有些孩子則趁機偷溜,把工作推給別人。

這些特質和耐度,提早宣告孩子的將來。







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的學習變成樣樣要求「有趣」,

稍稍不帶趣味,孩子就失去耐心,直喊無聊。

仔細想來,人生多少事情是在困頓和堅持中

掙脫出來,躍升到另一個境界?

人因而獲得成長與滿足。

這是學習本身帶給學習者最大的回報,

也才有機會帶動下一波學習。



師徒教育要孩子張眼閉口,用心揣摩,

將眼耳心連成一線,體悟其中道理。

關鍵處才提問,教師有些答有些不答。

而非一直問一直問,

不停問沒有為什麼的為什麼。





帶點趣味的學習,有助於學習者度過困境。

過多的趣味要求,則如甜糖,愈吃愈重,

終究會變成阻礙前進的藉口。

唉,哪個人不是好逸惡勞!

當孩子的前行者,

我們要提供什麼示範?



拉緊孩子的步伐,要求他們完成第一階段。

明日他們將會發現自己能肩負更多。

自信非來自別人的安慰,而是知道自己可以。

但願我們的孩子能有謙和仁慈的雄壯臂膀,

肩負起下一個世代,同時成為他們子女的榜樣。





吃過午餐後,孩子在縫隙間遊戲。

這是本能,有助於下階段工作的進行。



下午,孩子步伐趨緩,漸露疲態。

收起雙手,遠遠看他們如何自處。

有人提議排成長龍,用傳的比較省力。

一條人龍從水岸往上迤邐開來,

石頭一顆一顆漸次上移。

發現這個同時,亦可杜絕有人溜班,

可謂一舉兩得。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人唱起歌來。

「一顆花枝丸,兩顆花枝丸,三顆花枝丸,

……,九顆花枝丸,十顆花枝丸。」

他們把石頭當花枝丸,一顆一顆累加起來。

石頭搬多了,手上有泥,會滑。

孩子就在唱完十顆後,加上一段:

「洗洗手啊!洗洗手。我們一起洗洗手。」

唱完一次,就表示搬完十顆石頭。



這讓我想起魚家老人在數魚苗時,也是如此。

每唱完一次魚苗歌,就代表多少魚苗。

魚苗小又多,數著數著常會搞不清數到哪裡。

唱歌是非常聰明的辦法。

心中不禁吶罕起來,

這些孩兒絕對沒有唱魚苗歌的經驗,

怎麼會與發展出相類的手法?



夜晚,燒柴水洗澡。

前陣子,跟朋友要來廢輪胎箍,

焊燒成升火基座。大的洗澡;小的煮湯。





驅體的疲累,需要娛樂來撫慰。

擺開珠仔台打香腸,

掛起牌仔攤位,來玩吧!



星空下,孩子散在四處,

要玩的玩,想睡的搭帳蓬睡覺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