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魚道工程日記 3 / 記錄自己的生態魚缸

810(週一)

經過介紹、實作後,今天做整體的回顧。


我們從事第一堂課開始回想,畫出一個瓶子,


掀開一個口後,想想,


這個環境中需要什麼條件,魚兒才能活得好?




 




「充足的空氣。」有人說。


「氧氣啦!」


「還要有食物。」


「ㄟ!自給自足,哪需要餵食物。」有人反駁。


「這樣就不叫生態魚缸了。」


「水草,要給魚氧氣。」


「那就叫生產者。」


「魚還不是生產者,牠給植物二氧化碳。」政廷說。


生產者與消費者究竟是從誰的角度出發?



請孩子在自己繪製的魚缸,設想一個生態系統。


有人先畫魚;有人先畫水草;有人先畫石頭。




 




「要有陽光。」


「妙妙老師說陽光若沒掌握好……」


「就會變魚乾。」一呼百應,大家笑成一團。


孩子愛朋友,愛歡樂,愛生活中的小趣味。


「還會變成鮮魚湯。」


 


「用日光燈比較保險。」


「嗯!所以要有光照。」


孩子在自己的瓶口上畫出代表光照的符號。


有人開始讓魚吐出二氧化碳,和水草的氧對吐。




 


「還要有吃大便的東西。」


「哎,那叫細菌。」


「硝化菌啦!」阿羅補強。


孩子聽到大便樂不可支,紛紛畫上各式糞便。


 


寶鍊把妙妙老師整理的生態關係,寫在大紙上,


讓孩子得以縱觀整體。


 

























生態系照顧小魚兒的需要



氧氣



水草行光合作用會排放氧氣、從空氣溶解到水裡的氧氣



移除二氧化碳



魚兒呼出的二氧化碳恰好供給水草進行光合作用



食物



水草、澡類和水中的有機質、微生物



水質乾淨(便便的清理)



水中的硝化菌



 


然後寫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請孩子填上。






 


小叮嚀是妙妙老師要孩子千萬放在心上,


明天和孩子逐字逐句一起共讀,


邊讀邊想,才能真正理解,掛在心上。 








有意在角落擺放和前兩週不同的遊戲, 



有古早紙娃娃、紙飛機、摺紙用品等。 

人會因環境的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我很好奇他們會發展出什麼玩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