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工房的孩子每年上下學期的兩次演出,一次以中國文學為主,一次以西方文學為軸。希望能從東、西不同文學意境中,體會不同的文化傳統。
媽媽們看到孩子的演出,也興起了登台的想望。於是媽媽們利用閒暇,經由繪本共讀、劇本改編、肢體訓練、剪編音樂、舞台設計、製作道具,到接洽場地,為土城三峽地區小學孩子巡迴演出等事,一手完成。日積月累中,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傳統,那就是:
大人小孩相互演戲給對方看

《華麗的野獸˙向馬蒂斯致敬》 2002
劇的形成:
1905年崛起於法國巴黎的野獸派大師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在西洋美術史上的地位與立體派大師畢卡索並駕齊驅。
歲末,即將進入我們的「馬諦斯月」,學校請來藝術家阿PIA長期駐守在學校,製作馬諦斯的一系列仿畫。老師們一面介紹馬諦斯的生平,一面帶領孩子製作馬諦斯的剪紙。期末夜宴我們以馬諦斯的畫風做為基調,加上孩子這段時間進行的動物主題,大家協力編劇、設計舞台、製作道具和服裝,交織出《華麗的野獸˙向馬諦斯致敬》。


《月亮男孩》 2003
劇的形成:
這學期孩子進行的教學主題是「水」。
孩子日日群聚畫龜,玩釣魚遊戲,像極從前的村落聚賭。孩子用各式紙片做不同的龜,粉臘筆在他們指間搓揉,混出的豐富的色層,老師為那些風采暈眩癡迷,想留住這些美龜,於是,動起整編成書的想望。老師悄悄將這些作品收集起來,次日團體活動時展示給大家看,同時詢問作者的圖畫內容。孩子眼見平日隨手做成的角落作品,成了老師口中的珍寶,臉上溢著奇異的光彩。接著老師要求他們繼續往下延續,孩子受到鼓舞,個個埋頭苦幹。次日老師又一一將前日的作品朗讀給大家聽,利於觀照故事的前後。
如此持續一段時間後,因主題的需要,我們閱讀許多海洋圖鑑,也觀賞了許多相關影片,孩子說的談的畫的剪的,都離不開這些,不知不覺中這些生活瑣碎事都成了孩子創作的素材啦!尤其性喜群聚個性害羞的錘頭鲨得到孩子一致好評,不過牠的模樣還真像清朝宮女呢!只有小朱不為所動,全心全意熱情擁抱他的大海龜。
音樂老師邱老師從這些孩子關心的議題,尋找切入的線索,和孩子合力從角色選定、音樂配置、劇情走向、演出順序,到舞台設計,從多次的討論整合中,編排成這齣《月亮男孩》,以繪本和戲劇作為整學期的結束。
* 可進繪本館觀賞繪本創作。




《現實以外的支點˙西遊記》 2004
劇的形成:
左右現實的力量,必定要在現實之外找到支點。
知識是重要的,知識的產生要有一個動力,
那動力乃是想像力。
2004仲夏,我們與孩子粉墨登場,
沿著文學的長軸,走進《西遊記》的神話世界。

《西遊記》是我國神話文學的代表作。我國的文學思想,一向以現實為主,缺少浪漫的精神,和廣大的幻想力。屈原的作品裡,稍稍有一點這種光彩,可是也很微弱,自印度文化從漢、魏輸入中土,經過幾百年,到了宋、明總算有了結果。在思想界,產生了浪漫的理學;文學方面,我們可以推舉《西遊記》為浪漫文學的代表。《西遊記》是明朝吳承恩根據元人的《西遊記》加以擴充組織,寫成一部優美的神話文學。 本段文字摘自桂冠圖書公司出版《西遊記》



人偶交錯同台演出
共同撐起西遊記的舞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