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9日 星期日

與幼兒分離的平撫方法

站孩子的立場,不論年齡大小,首次離家本來就不事件容易的事。但是,孩子一長大,父母就無法再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玩伴和玩耍的機會。即使有兄弟姊妹,他也仍然需要同年齡的朋友,在社交情境下學習認識自己的機會是難能可貴的。由於孩子與父母都有不得不分離的的共識,自然會平衡分離最初帶來的苦楚,而玩伴遊戲和團體活動的魅力也確實能平撫離家之痛。離開安全又溫馨的家的確不易,但總有些方法使過度齊平順些:

‧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以面對孩子的感受。
‧ 告訴孩子分離的情形以,及與其他小朋友遊戲玩耍的熱鬧。
‧ 帶孩子認識學校熟悉學校,讓孩子知道你也喜歡這個地方。
‧ 事先介紹孩子認識老師,也讓孩子知道您喜歡他們。
‧ 別在意孩子的倒退行為的現象-------早上幫他穿衣服,吃飯時不加諸任何壓力。
‧ 讓孩子每天從家裡帶一個玩具或他喜歡的東西--------即便是你的照片。
‧ 到達托兒所時幫孩子拿下背包,然後確定老師跟他打過招呼。
‧ 擁抱孩子,然後確定他有機會轉向旁人尋求慰藉-------不論大人或小孩。
‧ 提醒孩子,您什麼時候會來接他。
‧ 離開-------不要猶豫。
‧ 接孩子時,允許他有抗議的表現,擁抱他直到他發完脾氣。之後,對他說:「現在我們又在一起了,我們可以一起回家。我好想你,我知道你也想念我,但是,傍晚這個時候,我們都會永遠在一起。」

孩子對於首次離家,似乎都會有後續反應,父母很可能會震驚於他重新又開始的依賴性。其實孩子早已適應學校生活,卻再度回過頭來戀棧分離的抗議,倒退行為又全部出現,例如:遺糞、尿床、經常哭泣、變本加厲的吸吮大拇指、更依賴奶瓶、抱著寵愛玩具不放,或是有就寢麻煩、怕黑、作惡夢等。這些都在顯示孩子於學習處理新感受時,所承受的壓力。請視之為正常,並鼓舞孩子, 告訴他再他又能自我控制時自然會借調所有的退習性而整各過程中您都會在一旁幫助他。
分離的後續反應發生時,父母可能必須重複一切處理分離狀況的步驟,請跟孩子談論此事讓孩子藉以了解自己。
父母於此刻,應該每天空出一段特別的時間,單獨與孩子共處。也許是一起經營就寢慣例,或是其他特別時間。尤其在週末,父母至少要個別設定一小時與孩子獨處;一小時之內作,做孩子想做的任合事。因著這段特別的設定單獨共處機會接近孩子。同時在整個星期中,不時提到那一段「我們又會在一起」的時間。
每一個新學年都是成長的新頁,提醒孩子已經長大,必須變的更加獨立;但是,每年開學的頭幾天總是相當難過的,學校的規矩與期望圍迫著孩子。而最困難的事,恐怕就是離開家,離開他所習慣的生活常規。孩子若有弟妹在家,他會不禁猜想:「我不在家的時候,他們會做什麼?爸爸媽媽會想我嗎?」離開家邁入社會,可能是令人興奮戰慄的一步,卻也帶來失落的感懷,孩子正是帶著這甘苦雜陳的感懷,離棄家的安全溫暖,邁著`步伐,漸行漸遠,奔向前程。

摘自 《嬰幼兒發展與保育》
作者簡介:布列茲頓醫生(Dr﹒T﹒Berry Brazelton)
哈佛大學醫學院小兒科臨床榮譽教授、波士頓兒童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辦人。曾任美國兒童發展學會和臨床嬰兒國家中心的總裁,現為布朗大學醫學院小兒科人類發展學科教授。曾發表過二百多篇論文,撰寫過《嬰兒與母親》、《事業與家庭》、《傾聽孩子》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