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承諺成年禮 / 第二天 / 初英山下

2009 / 07 / 07(星期二)



早早告訴孩子要去玩死人漂,

這條奇妙的圳溝,從中央山脈引來山水,

流過田壠,轉入許多人家裡,貫穿附近所有孩子的童年。







騎車去南華前,轉進慶修院。

有農家義務提供許多自種瓜果和粥品,供人食用。

炎炎烈日,確實降暑不少。







【慶修院歷史沿革】

http://www.heritage.org.tw/history.html

花蓮的吉安鄉在日據時代是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據點。吉安鄉早期是阿美族聚居之地,原本名為『七腳川』,在阿美族語裡就是『柴薪很多的地方』,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日本人強佔之前,一直是阿美族人安居樂業之地。由於吉安靠近兇猛的太魯閣族人領地,當地的阿美人為了求生存,也因此比其他地區的阿美族人都更強悍。後來日本人和阿美族人最終還是發生了大規模的抗爭,最後,不敵日本現代化的軍力,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徙移往鯉魚潭或台東。

被強制遷村後,阿美族人所留下的土地被全數被沒,而留下的土地就成為移民村的基地。當時只要日本移民前來,就發給一棟房子、一片大田地,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人,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因新移民的加入,設立並奠定了現代花蓮的開發。『吉野』的地名直到民國37年才由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吉安』。

西元1917年,日人為了安定遠渡重洋開墾思念故鄉的日本民心,為了提供一個讓日人移民安定的力量,也為了傳教,一位名為川端滿二的長者,於是決定在此籌建屬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即現今的『慶修院』。慶修院在當時除了是日人的精神信仰中心外,並具備了醫療所、課堂室及喪葬法事服務處等多種功能。

日據時代,『吉野』分為宮前、清水及草分等3座日人移民村,即為現今的慶豐、福興和永興等3村,因此吉安鄉的人文風貌,堪稱為台灣深具代表性的日人移民村。而慶修院(吉野布教所) 在經歷日本移民時代的風光,也經歷半個世紀的沉默與殘破,近幾年,在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史工作者、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等各方的努力下,經過古蹟的整修與人文精神的重建之後,為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真言宗寺院,不但是東部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日據時期神社古蹟外,也是台灣國家古蹟,更是日本人來台旅遊尋根拜訪的觀光景點之一。







好啦!躲過烈陽,去玩水吧!

湍急圳水,孩子遲疑要下不下,

寶鍊拉開一條長繩,當作界限,

沒有猶豫的往下一跳,她來過多次,熟悉水域。

接著榕祥跳下,承諺跳下,阿羅跳下,

政廷跳下,婧淳跳下,大人紛紛有樣學樣,

很多時候小孩比大人勇於冒險。







慧瑩把腳踏車裝備全部用上

只差安全帽  子昕苦著臉求她媽不要裝扮這麼怪

唉  青春期的女兒 碰到更年期的媽







大家慢慢掌握到在水裡漂的姿勢,就像死人般,

放鬆軀體,水自會把人漂到淺灘平坦處。











孩子一次一次跑到上游,漂下來。再跑到上游,漂下來。

來了一對夫妻,帶著初學走路的嬰孩,

這是這個爸爸童年遊玩的地方,現在他帶妻兒來。

一條圳水,牽引許多人的生命。







玩餓了,當然要去大陸麵店吃大魯麵。

兒時,父母在鯉魚潭買山種植柑橘,

每當回市區路過,總會停駐竹林下吃老兵煮的超大碗大魯麵,

當時我們稱為「竹仔腳麵」。今天我們吃煎麵。







傍晚去鹽寮海邊找老王,他的民宿依舊人聲鼎沸。

順著小路往海邊走,今夜得到一個圓月。







火在夜裡耀動,有人說話;有人丟石頭;有人愣愣想心事。

今日在此畫下句點,以光和記憶。









註  今日共騎22公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