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2011冬令營後記(三) / 留住動感

想要孩子能夠留住「動感」,

讓觀者感受到瞬間之前與之後的方向與速度。

如何可能?喔!這就是藝術神奇的地方,

它甚至可以讓人感覺到呼吸與脈動。



在英國修習Visual Art時,老師曾要我們用黏土製作5個連續動作;

也曾請人體模特兒在場中央不停移動,

不要測量,不要苦心孤詣,依憑直覺,快速掌握。

這是這位老師對「留住動感」的觀點。



剛開始很不習慣,以為逼真的描寫就能抓到「動感」。

他才不給你時間,全場只聽到刷刷刷刷的換紙聲,

逼得你一張一張快速畫下去。



時間到了,滿地紙張,模特兒披上衣服,倒咖啡吃點心。

大家把自己的畫撿起來,沒人告訴你什麼。



那是一種感受,流動的感受。

我感受到不思考的作畫方式,

如水流動,汨汨前行。



此次的古希臘人體展,也是一種流動,力的流動,速度的流動。

課前我們討論不同素材對孩子創作的影響,

寶鍊選擇錫線的軟與易於成形,作為孩子掌握形體流動的入門素材。

為免「面」的塑造過於單調,遂加入石頭和串珠。



孩子圍坐成圈,寶鍊將錫線柪過來柪過去,

出現了頭、軀幹和四肢。

孩子笑嘻嘻說:「他舉手了。」「他的手揮到天空。」

「他的腳抬起來了。」「他彎下腰了。」

寶鍊讓手上的錫線產生律動,取代人體模特兒的律動,

讓孩子感受「留住動感」的可能。



孩子試著柪動錫線,做出種種可笑的動作。

最後停在擲鐵餅者和超人赫拉克力士身上。

突然覺得錫線像積木、沙石或黏土之類的玩具,

可以組裝、變形、破壞,再重整。

它永遠可以不停的變,永遠可以回到最初的樣貌,。



將孩子製作的錫線人,成列排在窗檯下。

春光掩映光禿的雞蛋花枝枒,緩緩推入格子窗內,

觀者可曾感知到「球將擲出」和「目光直視」的動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