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2011冬令營後記(二) / 把靈魂從石頭裡釋放出來

羅丹說,他只是把石頭的靈魂釋放出來。

我曾把羅丹的話唸給孩子聽,

小孩問:「石頭裡面有住人嗎?」

我想羅丹一定會點頭說:「是的,

每個石頭裡面都住著一個靈魂。」



刀是手的延伸,經由創作者的靈魂,

將石頭的,以形體解放出來。

雕石頭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要如何能夠讓孩子體會刀、石、力與自身靈魂間的關聯?

有人採用保麗龍或橡膠板做為孩子雕刻的入門,

我實希望孩子能保存他們的第一具雕刻作品,

試過不同軟硬的石材,找到了耐火磚。

它,具有石的觸感,易掌握,又能保存。



仿雕素材則選西元前三世紀希臘基克拉澤斯群島,

有著單純輪廓和線條的女性大理石雕像,做為孩子仿刻的基礎。

此雕像是以磨蝕方式製成,恰符合耐火磚的可磨蝕特性。



今日風大,每當石屑飛揚,總有孩子揉眼哎叫,

慢慢的他們發覺風向與站力位置是有關聯的。

移動一下就不會眼睛進沙啦!

奕廷忙著用小毛刷收集石屑,他要拿來當藥粉。

家凱好心刻下許多石屑,幫助收集,展現友誼。

小狗忙著東奔西跑,好多小孩,不知要去親近誰。



雕刻有種魔力,讓人陷之難以自拔。

嗯!類似織毛衣予人的心靈感受。

大家安靜一刀一斧把石頭的靈魂釋放出來,

很長的時間,大家都沒說話。



「嗄!怎麼辦,我的鼻子凹下去了。」孩子驚叫。

這是許多孩子在初次雕刻時都會出現的現象。

他們以刀為筆,將平面繪圖的經驗轉化成立體。

當在雕刻眼嘴等凹陷處時,問題不會浮現,

但在鼻樑高凸處,就恰出現反向效果。

寶鍊知道此時是介入的時候,她要孩子用手撫摸自己的五官,

邊問,哪邊高哪邊低。摸到鼻樑時,孩子驚覺到,

嗄!必須要把鼻子兩旁邊刻掉,才能出現鼻樑的凸。

孩子掌握要領,順的臉頰慢慢修,鼻子在他們手中慢慢浮現。

這是平面與立體創作的不同經驗。很好的錯!



次日早晨,寶鍊帶孩子回頭看圖片,

說明此具雕像表達繁衍後代的三個重要三角,

兩個乳房和下體,象徵哺與育。



去故宮看展那天,孩子見到這尊雕像的實體,大聲驚叫:

「啊!我以為它很大很厚,而且是圓的。沒想到這樣薄。」

孩子立在它的面前,許久無法回神。

嗯!我也有過相同的經驗,

從前在看蒙娜莉沙的微笑或摩西雕像圖片時,

總以為它該是很巨大的,必須仰視,

直到某天去到它的面前,那種誤想的驚愕,久久不能平息。

哎!讀書時,人會以自身的經驗對書中描述的景物產生聯想,

此種聯想,迫使人去追尋真正的它,直到面對真正的它,

新經驗打破、灌注、覆蓋、融合,甚至取代舊經驗,

變形成新印象,進入人心。有人勸我要看比例,

嗯!我很享受這種新舊想像衝突的矛盾錯愕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