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他的思想與創作世界。


第一週
1 / 25(一):波林那吉與布魯塞爾時期 / 藝術與宗教家族 / 仿米勒
1 / 26(二):埃頓時期 / 立志成為畫家&兄弟關係 / 光影與立體
1 / 27(三):海牙時期 / 母與子系列
1 / 28(四):努南時期 / 勞動者的哀愁與生命力量
1 / 29(五):巴黎時期 / 創作分水領與自畫像系列
第二週
2 / 1(一):阿爾時期 / 南方色彩的追尋
2 / 2(二):聖雷米時期 / 生命花園
2 / 3(三):奧維時期 / 永恆的地平線&兄弟關係
2 / 4(四):史博館參觀梵谷展(戶外)
2 / 5(五):尋找海山煤礦遺址(戶外)
每天下午,我把與當天課程相關的梵谷作品影印出來,
放在角落,供孩子自由選取,作為仿作對象。
為什麼要做這麼多仿畫?


在英國修習Visual Art時,
每個階段,不管是否與畫作有關,
老師都要我們做大量仿作。
剛開始心中狐疑,明明只是介紹英格蘭的巨石陣(Stonehenge),
與畫無關,何須對著攝影作品的影本再畫一次?
邊畫邊嘀咕,在碳筆粉彩筆塗抹推拉間,我的心漸趨寧靜。
我走進不同光影與時空的巨石陣中,說不明白這是什麼。
我見到視覺之外的東西。
一整年我仿希臘神柱、埃及書記官、法國石穴……;
仿達文西手稿、米開朗基羅雕塑、布朗庫西的空間之鳥……;
我仿植物在季節中的更迭、布來頓(Brighton)海浪拍打石頭……,
一直到期末,老師帶我們住到巴黎,去見這些作品的真跡。
面對真正的「它」,心中澎湃難以言喻。
事後想來,經常的,我們以為看見的東西,
在仿製過程中,才驚覺自己的視而不見。
「仿作」讓手得以撥開眼之茫霧,
去觀看視覺遺漏或之外之物。


孩子普遍缺乏仿作經驗,
初初開始許多孩子怯於不知如何落筆。
「用你的方法畫出你看到的。」我要孩子相信直覺,
那是藝術初始的樣貌,也是最終要留下的。
沒有這些,藝術如何成為藝術。
長年的教育桎梏,總以為老師是要教他們「如何畫」這件事。
但眼前卻只有素材,什麼也沒有。
他們只得半信半疑回頭叩問自己。
孩子啊,讓你的眼帶領你的手,舉起你手撥開眼的茫霧,
直接走向梵谷吧!


手的神奇力量,讓人的心靈漸趨安定,隨直觀走進梵谷。
每天畫完,我要孩子將仿作的中英名稱和日期,
記註在自己的仿畫下面,不會寫的讓我幫你寫下。
有朝一日,他們會去尋找梵谷的真跡的。
次日,我將孩子前一日的仿作,攤在桌上,
讓孩子觀看,同一幅畫作的不同表達形式,
屬於每個人獨特的圖像語言。
幾日過後,我們幾可輕易從眾多畫作中,判讀出誰的作品。


讓我們來看相同的主題的不同表達。
《掘地者》


《蒙著單眼的男子頭像》


《擦洗鍋子的婦人》




《母與子》


看著平攤在桌上孩子的畫作。
我們能教他們什麼?
事實上我們能做的不會比他們多,也不會比他們好。
但,我們要做的是留住孩童「直觀」的本能,
將之發展成恆常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