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老師撲天蓋地的在白板和地板上放了許多圖卡,
有注音符號,有圖畫。
這是未曾有過的景象,
孩子好奇的靠過來問要做什麼。
老師不動聲色,等到孩子收拾完畢,圍坐成圈,
才宣佈今天要玩拼音找圖。
在想,注音符號是什麼?
它是一種約定。人與人間的約定,非自然現象。
就像紅綠燈一樣,惟它是表聲音的符號,如音符。
只是一個是語文;一個是音樂。
注音符號是由聲韻學家章太炎先生創建的,於民國七年頒布。
其發音部位與方法是沿用中國古代傳下來的音韻系統,
大都取自古文簡筆漢字。
其中十六個符號實際具有字音與字義,
在形體上有中國文字的根據。
注音符號的音系從唇音開始,每個部位所產生的音,
以互補分配的關係在發音上自成系統,
以簡單的21個聲母及16個韻母可以拼出420個音節,
再加四聲的變化,產生1281個有意義的音節,
可以主控全部漢字的發音。
我要如何讓孩子感受把這種看似抽象的聲音符號?
既然是聲音,「聽」就變得相形重要。
我試著從白板選一張注音符號,
請孩子選一張相對應的圖卡。
孩子覺得像在玩某種撲克牌。
通常這個時候,孩子都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依照慣例,輪流玩,不要急,每個人都會輪到。
誌晨先來,他拿ㄕ與「手套」對應。
柏元拿ㄎ,但想要「西瓜」圖,後來發現有點困難,兩張對不起來。
品礽笑著說,還沒想好,等下再玩。
思凱拿著ㄍ,得意洋洋選隻「狗」。
旻叡拿ㄑ,去對「氣球」。
奕廷拿ㄇ,說是「媽媽」。
小青拿ㄜ,去找「鴿子」。
婉柔拿ㄝ,取出「鞋子」。
晏嘉拿ㄓ,去合「針」。
家凱拿ㄔ,找來「車子」。
政均拿ㄩ,笑著張嘴說「鱷魚」。
李襄拿ㄗ,對著「盤子」。
宜柔拿ㄅ,可是他拿的是「椅子」,
大家幫忙變成「搬椅子」,解決了她的ㄅ啦!
世恆拿ㄉ,說是對「蛋」。
過程中,老師發現孩子容易把ㄍㄨˇ和ㄎㄨˇ搞混。
我們試著舉些例子,如打鼓、鼓起勇氣、古代、骨頭等,
來和辛苦、苦瓜、苦惱對照。
讓孩子感受喉舌間的細微變化。
喔喔!此時覺得母語是中文真好。
外國人學中文實在痛苦,
他們哪分得清ㄍ和ㄎ、ㄉ和ㄊ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