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接什麼?
如果不明白九年國民教育的大方向,
恐怕很難知道幼小銜接要接什麼。
近日邱老師應邀到工研院附設托兒所演講「幼小銜接,接什麼?」,
演講內容分為生活與學習兩大方向,
其中學習又分為語文和數學兩的項目來說明。
將演講書面資料附於此處,歡迎大家參考使用。
語文
以全語言(whole language)精神發展出的語文教學
「全語言」不僅僅只是語言教學法,它是一種教育哲觀,一種教學態度。教師在既有的環境和課程條件下,依全語言精神,去察覺發展孩子的內在能力與興趣,依循他們迸發出來的相關情境,衍發出接續的學習。我們以主題教學,帶出孩子關心的議題,循著這個議題,漫拓出不同形式的創作和練習。
對成人而言,從小單位開始學習,似乎非常合乎邏輯,因為整體是由部分組成,學會了每一個部分,就學會了整體。事實上我們是先學習整體,再注意到細節。語文教學中,注音、國字、筆順、字母、句子等細節,是必須放在完整且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去學習,才得以體受語言的內涵。
在全語文的語文學習裡,教師重視以「活動」和「經驗」為中心的語文環境,讓身處其中的孩子的語文能力,得以萌發。
初期的讀寫發展中,成人應注意激發幼兒的書寫意願,而不必太過於在意字的正確與否。同時也應積極鼓勵幼兒在書寫及閱讀上冒險,並將犯錯視為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當幼兒學到愈多的字,他們就會持續用「真實」和「模擬」的文字交混表達,他們不會永遠滿足於使用別人不懂得字來書寫,在安全與支持的環境中,他們不斷嘗試犯錯與修正錯誤,建構出自己的語文能力。
有許多成人擔心,如果沒有好好的教書寫,幼兒會永遠停留在自創的文字裡,到一年級還不會正確的書寫。因此,為了使幼兒有正確的學習並持續進步,成人必須藉由有意義的寫作(比如,創作故事、繪製圖畫書、寫字條、模仿醫生開藥方、寫信、製作交通號誌、製作商店招牌….等活動),來發現且協助幼兒度過書寫上的困境。
認識一個詞彙,是透過反覆在一個有意義的情境下使用文字而自然發展出來的。而發音與符號間的關係,其實是幼兒在發現語文中的自然韻律、在參與輸血過程中學會的。孩子透過積極的參與閱讀圖畫書、重複句型書、歌曲、詩歌等,並以自已發明的拼音書寫來建構意義。
在全語言的教室裡,所有在流利的閱讀及書寫時所需要的技巧,幼兒會自行日復一日反覆的練習。但是拼音及認識文字的技巧,是當它們和整個與文過程有關聯時幼兒才會去學習。而當這些技巧的教學是必要的時,幼兒就不會質疑這些技巧是如何融入整個閱讀及書寫了。
全語言教師設計教室是基於以下的信念:孩子最自然的讀寫發展始於家庭,透過一個有意義的閱讀及書寫情境且毫無威脅的環境裡,自然地學習文字,並不是透過正式的教學而獲得的。
* 本文擇摘自《全語言幼稚園》(光佑出版)、《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信誼出版)
數學
數學領域五大主題
包含「數與量」、「幾何」、「代數」、「統計與機率」和「連結」等五個主題。
(一)數與量
1. 國小階段;國小數與量的範圍較大,因此分為「整數」、「量與實測」、「有理數」和「估算」等子題。
(1)整數
在國小階段,整數指的是非負整數,所處理的是離散量的計數與計算。整數教學是國小數學的核心課程之一。課程安排應善用學生在入學前,已有的各種計數與解題能力,在既有的基礎上恰當地統整、釐清並擴張其經驗。
國小整數教學的課程目標在於:
(a) 從計數開始,並在演算中,逐步熟悉,最後能掌握大數。
(b) 在二年級下學期,理解算術的樞紐─九九乘法,
作為日後所有計算的基礎。。
(c) 到四年級時,能夠不拘泥於位數,熟練加、減、乘、除的直式計算。
(d) 五年級時熟悉整數四則混合計算。
(e) 在六年級時,理解基本的因數分解與質數概念,
並與分數運算相互加強,建立完整的數字感。
(2)量與實測
教學中的量包含長度、重量、容量、時間、角度、面積、體積等生活中常用的七種量。其中長度、容量、角度、面積、體積屬於幾何(視覺)量,處理上可以依賴學生的幾何經驗,比較容易。重量的認識,除了依靠身體的感覺,相當依賴測量工具。另外,時間在日常生活十分重要,在學習上卻完全仰賴計時的約定,與其他六種量極為不同,故通常另外處理。
(3)有理數
有理數教學的困難主要在於:它牽涉兩種非常不同的表現形式─分數與小數;它的應用課題很廣─平分、測量、比例、比率、比值、部分/全體。
(4)估算
國小的估算教學,要特別注意評量的問題。切忌因為強求估算,禁止學生使用正常計算。教師應在評量的問題上下功夫,讓問題本身暗示估算的好處。
例:在計算75-27時,請學生從20,50,70三個答案中,選擇最合理的答案。
例:小明有25元,小華有40多元,兩個人想要合買80元的巧克力,可能嗎?
(二)幾何
人是視覺的動物,為了生存,人類天賦的「形」或「幾何」直覺,遠比一般人所想像要豐富堅實。典型的視覺影像處理─如直線、圖形的邊緣、平行與垂直、對稱、全等操作、放大縮小、圖形識別等,對人類大腦輕而易舉。
小學的幾何教學,盡量讓學童發揮、拓展其幾何直覺,在操作中,認識各種簡單幾何形體與其性質,再慢慢加入簡單的推理性質與彼此之間的關係,為以後銜接國中幾何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幾何課程可概分為四階段:
(1) 1 ~ 3年級:較強調幾何形體的認識、探索與操作。
(2) 4 ~ 5年級:開始結合「數」 與「形」兩大主題,學習運用幾何形體的構成要素(如角、邊、面)及其數量性質(如角度、邊長、面積)。
(3) 6 ~ 7年級:透過形體的分割、拼合、截補、變形及變換等操作,來了解形體的性質與幾何量的計算及非形式化推理。透過方位描述及立體模型的展開與組合以培養空間能力及視覺推理。
(4) 8 ~ 9年級:開始由具體操作情境進入推理幾何情境中,最終目標是學會推理幾何證明。
(三)代數
算術的學習仍然是國小數學學習的主體,所以在解題策略的發展上,應盡量讓學生作多方探索,避免讓代數工具過早抑制學生的想像力。因此在國小的代數主題中,關於四則運算符號與性質的指標,都只是檢查性的指標,在教學與課本的安排上,應併入數與量的教學中,不該獨立成特別的教學單元。
國小代數題材安排特色:
(a) 能理解常用算術符號的使用方式,並用來列出日常問題的算式,以進行解題。例:關係符號如:=, < , >; 運算符號如:+, -, ×, ÷; 未知數符號如:□, 甲, 乙。
(b) 從整數到分數、小數,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各基本運算之性質,並用來簡化計算。例: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加減互逆、乘除互逆。=, < , >的遞移律。
(c) 從最基本的加減問題開始,到四則混合計算,讓學生最後能獨立於生活與具體情境,在形式與程序上,流暢進行整數計算。
(d) 協助發展對數學問題之解題策略。例:代入法、加減互逆、乘除互逆,反向思考解題、比例推理解題、比值解題,更複雜之混合策略解題(如傳統應用問題)。
(e) 能理解等量公理。
(四)統計與機率
統計和機率的知識背景來自生活環境,因此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從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出發,使其學會敘述統計所呈現出的數字和圖表的意義,強調圖表的表達和溝通,並了解抽樣、機率的初步概念,且能正確地運用各項統計資料於實際的生活中,應是這個主題教學的藍本。
統計和機率知識的成長與學生對「數與量」、「代數」、「幾何」主題能力的掌握有關,其教學應與相關主題的教學相互配合。因此,依各階段的能力成長分五個層次來實施「統計與機率」的教學。
(a) 三年級之前: 先藉由簡易表格的製作,協助學生建立資料的整理與分組的概念,進而練習報讀與說明資料,並建立個別資料出現頻率概念的認識。再藉著直接和交叉對應表格的介紹,並配合「數與量」的教學,希望學生能掌握對表格的認識,並能加以運用。
(b) 四年級:經由簡易幾何圖形的前置經驗,引進長條圖、折線圖與圓形圖作為認識統計圖表教學的開始。藉由報讀生活中的資料統計圖,進而引進若干較簡易的變形長條圖,培養學生對長條圖的認識。這階段的教學尚不宜引進百分率、小數或分數來表現資料的量。
(c) 五年級:統計圖形的製作是由長條圖的製作開始,再經由有序資料的引進,來進行折線圖的報讀與製作。
(d) 六年級:配合「數與量」對比值和扇形面積的教學,再經由生活中資料的整理,來製作圓形圖。
(五)連結
數學是依循嚴謹的邏輯程序而發展成的一個知識體系,它的特點在於能從問題的本質來探究其內在深層的結構,儘管這些問題的表相是多麼地不同。因此,數學敘述方式是一種抽象形式的語言,這種抽象性的本質是一般人學習數學的最大障礙。課程的設計應注重數學內在結構的連結,及數學在生活情境以及和其它學科(例如自然科學)的連結。
上列資料來自教育部九年一貫數學綱本
從你的文章.覺得你是一個很用新的老師.雖然我家的孩子2歲.
回覆刪除但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成為你的學生.
有空帶孩子來玩
回覆刪除傍晚大家都在騎腳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