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而言,外在和內在世界的經驗是很難分離的。孩子們不僅看到色彩,同時也感受到色彩的本質,他們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色彩本體的特質,甚至對色彩此種非物質性存在的本體有所知覺。此種知覺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當孩子達到入學年齡時,他們對色彩的感受力已經消退,而僅僅將之視為附著於物體表面的事物(如「藍色」的球、「紅色」的屋頂)。因此,孩子們對於色彩不同特質及影響的感受,也隨之萎縮,而靈魂之窗也未能進一步開拓。

一種顏色如何遇見另一種顏色?新的顏色如何出現?會出現什麼樣的圖形?孩子們運用想像力,在圖畫中看到了各種不同的事物。我們可以讓孩子把玩不同的色彩,因為他是隨著自己內在的成形力量,將色彩一一畫上。他快樂的將一個顏色加在另一個顏色的旁邊,不「代表」任何意義,但卻伴隨著直覺的目標,這是因為孩子發展出「將色彩一一畫出」的美妙直覺方法。

當孩子用水彩畫畫時,他會想畫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樹木、房子、街道、車子、飛機、動物、人群、以及太陽、月亮和星星。孩子們並不覺得用水彩筆「複製」這些東西有什麼困難。相反的,水彩筆沾濕的顏料,更可以讓孩子將想像的圖像畫於紙上。用這樣的方式來畫畫,孩子才不會覺得被強迫使用明確的形狀、精確的形式,或"正確"的顏色,而拘泥於「正確」中。
色彩本身鼓勵孩子去畫畫,色彩很快的就給了這張畫某種心情,孩子從這種心情中,找到屬於該畫的圖形。繪畫主題的轉換,不應由外在決定,而應取決於色彩本身。漸漸地,藍色後退,沒入遙遠之處,紅色和黃色卻向前伸展。如此,色彩透視感發展出來了,而這種感覺也為後來的幾何結構透視法奠下了基礎。如果孩子沒有事先發現強烈的色彩透視感,就學習一般的透視法,對它們的學習是有害的。
摘自華德福教學的水彩教育《彩繪童年》
這篇文章很棒,不知我是否可以引用到我的部落格。
回覆刪除請註明出處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