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什麼?數學教育的目標在哪裡?也許應當再加一問:教育的目標是什麼?這三個雖是大得只能問而不能答的問題,卻是為人父母者在處理孩子的就學事務時,不能不思考,不能不一再思考的。
數學是什麼?數學是可以談的東西嗎?數學是可以想的。
數學可以慢慢想,多方面猜測,猜錯了沒有關係,想了又想,想好久還想不起來沒有關係,想煩了,打定主意,不再想它,可是轉一念又回頭來想,它就在原處等著你。
對數學,可以有什麼感覺,撇開好感與惡感不說,對數學可以有像音感、美感、正義感、平衡感….,那樣的感覺嗎?正是的,「數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必須緣感覺來處理,沒有了感覺,教科書、百科大典、定義、定理、公式…..全都無濟於事。
至於數學教育的目標,自然就在幫助孩子「製造」感覺,製造:數感、量感、形感….,讓孩子得以在言之有物、思之成理的感覺中,學習數學世界的遊戲規則。
學習數學就和學習母語、學習走路一樣,非常自然,不勞我們對他說:數學是科學之母;不需要我們提醒他:孩子,你是二十一世紀的公民;也無需開長期支票:等體你長大就會用到。
只要我們停止捏造與生活經驗不相對應,甚至與事實不符,或有悖常理的"問題",作為教材中的例題,或評量學習成就的考題;
只要我們放棄"無錯誤"學習的"學習理想",欣然接納孩子為了附和我們而竭盡心思創造出來的錯的算則,讓他們的迷思概念有週轉的空間,像牙牙學語時,說錯了話或用錯了詞還會得到讚賞,贏得親友的一笑,像搖擺學步時,摔跤可以自己爬起來再走,摔痛了有人來摸摸膝蓋……;
只要我們展開的數學世界是有意義的,是可以玩的;只要孩子肯跟我們說話,肯走近我們,不待我們指點,孩子就開始學數學了,學著製造數感、量感、形感,在充實感的基礎上,學習揣摩規矩與方圓之理。
本文片段節錄自聯經出版社《親子數學》彰化師大數學系邱守榕教授之序
相關資料請查詢 主婦聯盟 ˙親子數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