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切知道他們愛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大家愛的是否都相同。反正就是愛。
而,我也一直不願去問。問他們為何愛,或愛什麼。
只是當故事走到某個點上,我能夠知道他們的眼會露出奇異的光芒,
那光芒讓我願意一直把故事說下去,說它一輩子。




這是敘述一隻喜歡收集石頭的小驢子撿到一顆魔法石,
把自己變成石頭又變回驢子的故事。
當小驢子撿到魔法石喜滋滋走過山丘,
盤算著諸多願望時,來了一隻饑餓的獅子。
牠原可把獅子變成……,
(我停頓一下,留下空間讓孩子插話進來。)
「把獅子變成馬,就不會吃,他還可以騎馬回家。」鳶急促的說,
我要阿鳶緩緩,慢慢說明自己心中想的。
「牠可以把獅子變成兔子,就不會吃牠。」
雅將自己想養兔子的心願,鑲進故事中。
「牠可以把獅子變成樹,就不能動了。」舳說。
我用眼神問書,想聽他怎麼想。
「把獅子變樹葉。」書低聲說。
「把獅子變成錢包,就可以把石頭放在裡面。」誼說。
「變腳踏車,可以騎去玩。」我想寬把自己的希望和故事合而為一。
「變汽車也可以開去玩。」多對寬的提議做補充。
「變成石頭,獅子就不能動了。」儒說。
嗯,所有這些,都是以保驢子安全的方向來想。
絕不會有人說,要把獅子變成豹、鱷魚或比驢子更兇猛的動物。
過往的經驗和知識,讓孩子理出一個與驢子安全相對應的判準,
他們在心中歸納出「會對驢子造成傷害」和「不會對驢子造成傷害」兩個部分。
我其實更喜歡的是作者接下來的安排:
小驢子因為太緊張了,竟然把自己變成石頭。
獅子聞聞驢子石頭,那原是可口的餐點呀!
獅子眼神困惑,百思不解,緩緩離開。
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幽了獅子一默,孩子笑了起來。
他淺淺緩緩的埋下伏筆,讓孩子順流而下。
然後,驢子石頭躺在滿天星斗之下,美麗極了。
William Steig「嘩」的開了一大扇窗給所有讀者。
我不要孩子插話,讓他們好好聽這位老先生如何處理驢子的心境:
牠從恐懼、焦慮、無助、絕望,到想像各種可能。
有時從驢子內心往外看,有時回頭從他者往驢子內心看。
驢子石頭和魔法石的永遠並置,是史塔克在絕望中點燃的一束微光。






孩子都愛魔法,但史塔克不把魔法當甜糖,討好孩子。
他以成熟從容的幽默態度,以魔法來啟動人性。
這讓我不禁要重新去看他的創作年譜。
William Steig生於1907年,2003年去世。
23歲從事漫畫工作,61歲開始創作童書,創作了近60本圖畫書。
《驢小弟變石頭》(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
得到1970年凱迪克獎金獎桂冠,是他的第三本童書。
故事進行到一連串父母心焦尋子的心路歷程,
我對驢媽媽不斷哭泣驢爸爸極力安慰這段較有意見。
我想,不是所有女性都用這種方式表達心焦,至少我不是。
我以雙性表達同等心境,輕輕帶過。
嘿嘿!史塔克老先生,我以個人的信念篩洗你的故事。
豬警察帶著獵犬四處嗅聞驢小弟的味道。
「驢子石頭也會有驢子的味道啊!」舶說。
「驢子是被石頭包在裡面,味道也會包在裡面,外面聞不到。」雅說。
我沒讓它繼續發展,一路往下。
驢子石頭在草地上感受四季流轉,
他感到他將永遠會是一顆石頭,他試著去習慣。
只有經歷歲月淘洗的人,才會寫出「試著去習慣」。
冬季雪封四處,饑餓的野狼坐在驢子石頭上面,對天嚎吠。
惟有此時驢子慶幸自己變成石頭吧!我想。
春天來了,故事一直往下走,最末以happy ending收場。
當然必須這樣,不然孩子的心要放在哪裡。
關於William Steig的微知識
(下文擇摘自《文學報》)
史塔克一直偏愛動物的形象,讓那些動物披上人的服裝。
威廉•史塔克曾經在一個採訪裏這樣說道:
「我想運用動物可以強調故事的象徵性,它們象徵著人類的行為。
而且孩子們立刻就知道,這並不僅僅是一個故事,
而是生活中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
它想告訴我們,在任何的失望以及挫敗之下,
保持良好的心境,帶着希望去度過每個難關,
到最後,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未必可以失而復得,至少可以得到愉悅的心態和永葆的堅強。
William Steig用「大師的筆,孩子的眼」來創作故事,
以及那個時候,他眼裏的生活、世界和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