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環境與人的行為和思考

「環境心理學一方面研究居住(廣義的)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刺激);

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對居住環境提出的要求(反饋)。

進而根據人的心理需求,調整、改善、提高居住環境的質與量。」

~ 摘自《建築環境心理學》田園城市出版





我是相信環境影響著人的行為和思考。

最早的橫溪,前面整片稻田,每當稻穗成熟,稻香隨風四溢,

孩子愛坐田埂看收割機吃掉稻浪。





慢慢的,田沒人種了,

芒草界出一個個區塊,變成菜園,其餘則是荒野。

農人越老,菜畦越小,荒野越大,蟲鳥四處翻飛。





從前屋前上游有個碼頭,孩子愛趴上面,俯視湍湍急流。

也因這個碼頭,他們在週邊以石堆出許多界限,

有餐廳有花園,還有車庫。一切都在溪流裡。





不知哪一年颱風把它沖走,消失不見,孩子遊戲區域漸次往下移。

他們找到對岸沙灘,開始用沙挖道築城,變成如蟻穴的城市。

接著,鎮公所來整治,沿溪闢出一條小道,





孩子在溪的下游找到不同色澤的石塊和玻離,新的遊戲出現了。

又不知哪次颱風把小道淹沒,小孩轉移陣地,

順著溪流上下移動,有時是環境的變遷,有時是人的主動。





屋前苦楝逐年增高,孩子想要住到樹上,於是提出樹屋的構想。

大家從蒐羅材料,到築樑架屋,一層一層往上擴散。

孩子的視野也從樹幹到屋頂,再往樹冠前去。

在他們來回交替驗證「人的心理需求對居住環境提出要求」

和「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