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我以我手來完成我的夢想!











工作是本能,是物種的特徵。人透過手的勞動建構自身,「手的勞動」被視為人格的工具,用來表達自身的智慧和意志。對一個成長中的人來說,是否擁有一個真正的興趣,可以決定他一生能否熱情擁抱生命的重要因素。當孩子到了「所有事物都開始動搖」的青春期,特定的喜好使他有了寄託與堅持,因此得以保持和這個世界的穩定與平衡。







我們提供不同媒材與工具,讓孩子與成人透過各自的生活經驗,延展出私自的創作領域。經由手的勞動,實現內心的想法。藝術之「大用」在於「無用」。無用讓它得以超脫現實的框架,直指人心;大用讓它得以在面臨困境時,將人心提升至非現實的境地,俯瞰現實的惶惑。我們不禁要想:如何讓每個人深藏在心中的本能,變成一種恆常的能力?



























週三下午,孩子和成人各自依自己的興趣,選修不同的學程。



一、以動力和木工為主軸,孩子可使用不同媒材,來製作或實驗腦中的想法。比如:車子、房子、動植物……等,亦即以孩子要做的東西為主線,成人協助完成。動力的形成,可用轉動、牽動、電動、風力、齒輪帶動、彈力等。









二、以編織縫拼為主,主概念相同,孩子必須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然後由成人協助完成。



孩子得從眾多材料中,挑出自己的要。這是一種能力,「選取」和「拋棄」的能力。有孩子要做背包、枕頭、小錢包,或飛魚車、變形金剛、傀儡、仙人掌、小豬……等。做什麼都可以,只是如何讓它成為可能。教室有個規矩,取你需要的東西和數量,但必須用「盡其用」。有人貪心,什麼都要。最後常因得盡其用,而嚐到別人出去打球,他還得「令此物盡用」的苦果。下次他就知道啦!取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孩子三五成群散在四處,裁布配色、穿線編縫或剪鋸釘搥、焊燒黏貼。遇到困難,可問身旁的人。由有經驗的人協助少經驗的人。過些時候,這些少經驗的人就可成為協助他人的有經驗人。漸漸的,穿線、打結、平針縫、迴針縫、釘扣子、縫亮片、繡花、拼布、釘、搥、焊、黏、組裝、切割……等技巧,慢慢習得。基本能力,是創作的基石。人人依自己原有的「能」,來探勘「不能」,再將此「不能」,變成自身的「能」。「不能」和「能」兩塊板塊,相互消長。











團體中常因個別孩子的需要,而引發出新的技法,孩子鍥而不捨嘗試各種可能,只為驗證腦中的想法。孩子對未知世界充滿探究的熱忱,神色令人動容。也常因某個孩子的需要,而加進新的器具或材料,如齒輪(平齒輪、偏心齒輪、大齒輪、減速齒輪)、手搖鑽、線鋸、C型夾、熱熔槍、銲槍、麻繩、棉線、珠珠、亮片、花邊、砂紙等。在使用工具時,教師嚴格要求使用規則,這和原物料的選擇不同。工具使用有安全上的考量,必須小心謹慎,工具才能成為助力。如果多次有意不當使用工具,就要到編織組做一段時間規律的編織,讓心安定啦。



每週我們聚在一起,各做各的事,也看別人做的事。沒有主流課業上的功利考量,沒有競爭,沒有比較。舒適關係,如家人也如朋友。我們相互陪伴,走一段路,這些將成為彼此年輪上的印記。人能有關,實在不易,十年過去回頭看,這種交會感受深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