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回頭,它就在原處等我
文 / 邱惠瑛
主婦聯盟董事長來電,要我寫一篇關於「親子數學」的稿子給基金會,恰逢年末,動手將前一年記事本上要留存的資料,謄寫在新記事本上。
數學是可以想的,可以慢慢想,多方面想猜測,猜錯了沒有關係,想了又想,想好久還想不起來沒有關係,想煩了,打定主意不再想它,可是轉一念回頭來想,它就在原處等著你,….
筆記上端端寫著幾行字,看了好笑,彷若宣示我和「它」的關係。
1994年,在辦一所體制外小學過程中和「親子數學」初遇,當時常見邱守榕老師肩負大包小包東西,匆匆來匆匆去,不知在幹麼!印象中她一急起來,就要以天下為己任。冷眼看她忙進忙出,我那四年級的女兒也如同我一般,對她的「大包小包」冷眼相待,死不肯進她教室。
2002年,我接手另一所學校,惟此次是幼兒園。
開學前將這所學校原先使用的教材仔細讀過一遍,心覺不安。一個包裝精美的盒子,裡面裝了配合內部習題的簡易操作教具,還有印刷華麗的課本,加上龐大的商業宣傳手法,以及層層晉級的檢定測驗。我疑惑地詢問使用這些教材的第一線教師,她們說:「跟著教材走就是了,一週做兩次作業。比如形狀分類,用泡棉操作後,三角形連三角形,正方形連正方形就對了。」
我試著問:「什麼是三角形?」
她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大家都知道啦,還用問!」
我一怔,不死心又追著問:「就這麼沒前沒後,沒有活動進行,沒有成人討論,直接做習題?」
「有呀,操作教具啊!三角形泡棉放在三角形形狀上,方形泡棉放在方形形狀上。唉呀!一直不都是這樣,放心啦,回去有作業可以交代。」
這些教材試著擺脫只有「數字計算」的刻板印象,標上「空間」、「幾何」、「座標」、「邏輯」等諸多教學目標,但只是教學目標不同,其餘卻和從前沒有兩樣。「人」呢?最重要的「人」在哪裡?從事幼教多年的前輩告誡我:「家長相信廣告和流行,你不跟流行,學生會跑光,到時只能宣佈倒閉。」
教育不該是這樣。數學語言是一種特殊語言,必須藉由教導者周密的語言陳述出來,不該是「想當然爾」。孩子必須在經常性的數學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系統性的慨念才有可能建立。心中的不安變成不甘,趕緊翻讀市面上幼稚園普遍使用的教材,洩氣地發覺,成套成套包裝精美的教材,眩惑著消費者。「無知」導致大多數人的「盲從」。
這才想起邱守榕老師羸弱身軀上的「大包小包」。
數學教育的目標,是在幫孩子「製造」感覺,製造:數感、量感、形感,….,讓孩子得以在言之有物、思之成理的感覺之中,學會數學世界的遊戲規則。
我跌宕在教育的大海中去想這件事。
「數學」給人的普遍印象是理性、條理分明、不可迂迴、沒有情感的,但「它」卻要我們去感覺,如感受音感、美感、正義感、平衡感….那樣的去感覺那種感覺。而我從事的「音樂與律動」工作,給人的普遍印象卻是感性、隨機、即興、浪漫、非理性的,但我知道,音樂律動如果沒有周密的思路和嚴謹的態度,必然散漫無章,無法成形。兩相對照下,不禁叫人哈哈大笑!拿起電話,撥給邱守榕老師,她在電話那端很是得意,彷若預見「轉念一回頭,它就在原處等你。」
我開始去上邱老師的課。
回頭翻看筆記上謄寫上課時震盪心靈的短句,寒流恰好過境,橫溪靜臥不眠。
˙提供孩子一個好奇的環境,讓問題繼續存在,培養一個堅持找
答案的態度。
˙「數字」表現事物現象間的關係。
˙文化工作必須慎重用詞。命名自有他的道理,呈現出語言在文
化中的背景。
˙教師經常說有條理的話,孩子經常聽有條理的話。
˙「慢」-- 避免錯誤。
˙有紀律的學習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
˙問題在多次經驗中得到澄清。有一點點印象就夠了,往後自然
會澄清。(多重經驗與時間)
˙用結果來說明現象,由答案裡了解問題。
˙『換句話說』---用他懂得的話去說。
˙『已知』→『求作』,善用已知條件,跟原有知識結合。
˙數學有一套精密語言,但必須用到日常語言。即將日常語言精
密化,語詞、術語成習慣,如等於、兩倍….。
˙愈熟悉的東西,愈是不起眼。企圖產生一種疏離感。
˙有些東西是一個『約定』,像五線譜就是。
˙我們有些教太多,有些卻教不夠。
˙板書示範的重要。
˙把力氣花在計算技能上,反而窄化了他的經驗。
˙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系統(有組織),發展成科學性的概念。(組
織化、科學化)。將知識轉化成系統性、科學性的概念是教師
的責任。
˙個別差異即是「大同」「小異」。
˙提供足夠的條件,建構他自己的知識(建構性)。知識的自我
建構,如果前後矛盾,教師要拿另一現象來與他談,任他自我
揣測。
˙對話學習的重要。數學學習中有很重要的語言成分在內,不是
一次就明白。
˙光聽真理是不夠的,學生的信仰必須置於矛盾中,而後才有進
步。也就是要經由實驗、尋找、個別進步….,在此情況下,
錯不是錯,而是症狀。
˙知識也是想像的產品。
˙隱藏性的知識由活動中去發現。
謄寫完畢,這才發現,筆記上鮮少記錄活動進行的方法、教具、程序…等相關事項,凌亂記載的大多是活動過程中的散枝漫葉,就是邱老師經常說她說的都是「廢話」的那些「廢話」。
在想,教育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學習者身邊的那個「活人」。我無法陳述「親子數學」有多少好,但我卻體受到傳遞親子數學的那個「活人」的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