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2011秋 / 小學部課程概述

這學期除了孩子自己選定的自學方案外,

將加入邱守榕教授的觀察、談論與延續。

邱守榕是誰?有人認得,有人不認得,但小孩大都記得。

就是常常背一大袋組合玩具的那個老太太啦!







嗯!很難描述。網路上說邱守榕教授是熱情的數學教育家,

又有說她是彰師大數學教授……等等。背景請自行上網看。

http://leeyh.csie.org/fm/essay/essay01.html

http://www.wretch.cc/blog/kidsworking/12179862



而我,是被她的話深深打動,下面是上她課記下的片語。

哎喲!很好看。慢慢閱讀,細心揣測,然後自己評斷!





提供孩子一個好奇的環境,讓問題繼續存在,培養一個堅持找答案的態度。



數字表現事物現象間的關係。



命名的道理。語言在文化中的背景。(文化工作必須慎重用詞)



慢,避免錯誤。



有紀律的學習



問題在多次經驗中得到澄清,有一點點印象就夠了,

往後自然會澄清。(多重經驗與時間)



用結果來說明現象,由答案中了解問題。



『換句話說』:用他懂得的話去說。



『已知』→『求作』,善用已知條件,跟原有知識結合。



教師說有條理的話,孩子聽有條理的話。



˙數學有一套精密語言,但必須用到日常語言。

將日常語言精密化,語詞、術語成習慣,如等於、兩倍….。



教太多與教不夠。(有些教太多,有些教不夠)。



板書示範的重要。



把力氣花在計算技能上,反而窄化了他的經驗。



自發性的概念。



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系統(有組織),發展成科學性的概念。(組織化、科學化)。



將知識轉化成系統性科學性的概念,是教師的責任。



個別差異即是大同、小異。可遇而不可求。



提供足夠的條件,建構他自己的知識。

知識的自我建構,如果前後矛盾,教師要拿另一現象來與他談,任他自我揣測。



對話學習的重要。數學學習中有很重要的語言成分在內,不是一次就明白。



光聽真理是不夠的,學生的信仰必須置於矛盾中,而後才有進步。

也就是要經由實驗、尋找、個別進步….,

在此情況下,犯錯不是錯,而是症狀。



經驗上的不可能,可用邏輯上的不可能來說明。



知識也是想像的產品。



人工智慧成為機器智慧。



孩子的錯誤非零星出現,即錯誤會系統性的出現。



隱藏性的知識由活動中去發現。(外顯化)

4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