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日
在進行主題教學,我們要如何知道某人有多高?東西有多長?
「就是量身高啦!」有人說。
「喔!對,就是量身高。」
「怎麼量?」我問。
「用軟軟的尺量啊!」翰說。(他是指皮尺)
蕾動作很快,奔去書包櫃拿出直尺說:「用尺量。」
「可以用毛線來量。」均說。我想這是之前量頭圍使用毛線的經驗。
上說:「我們可以先在紙上畫一條一條的線,再用那些線來量誰比較高」
嗯!這個方法很好。
「如果沒有尺也沒有毛線又剛好沒有帶筆和紙怎麼辦?」
慈說:「可以用積木試試看。」
明看起來很確定的說:「一定可以的啦!」
我先請均躺下,讓我們量量看。
我們總共用了十二塊積木。
孩子躍躍欲試。接著,輪到較高的昇。
一樣是用了十二塊積木。
怎麼會這樣?視覺上孩子都知道昇比均高,
怎麼量起來都是用了十二塊積木?
晨沉穩的說:「積木都不一樣大啊!」
沛回應:「那我們拿一樣大的積木來量好了。」
「嗯!沛的建議很好,一樣大的東西是比較好的測量工具。」
孩子環視四週,鳶笑著說:「大塊的積木一樣大。」
謙接著說:「還有小塊正方型積木一樣大。」
凱說:「扣條也是一樣大。」(他是指同顏色的扣條)
「如果要拿扣條來量就要用相同的顏色。」
孩子從多樣複雜的環境中選出符合第一個判準 一樣大
做為今日的測量工具。
嗯!今天我們用沒削的新鉛筆,
它形狀規律,大小適當,數量足夠。
接著兩人一組,一人躺下,一人測量。
多次的經驗,孩子知道人體有曲線,測量不易,
必須找有線條的地板做為依附,然後沿著線量。
測量結果,有人約七隻鉛筆長。
有人約有六隻鉛筆長。
有人約有五隻鉛筆長。
我將這些數量做成一張統計圖表,
讓孩子看看幾支鉛筆的人最多,
幾支鉛筆的人最少。
數學有它本身特定的語言,
幼兒是透過感官和知覺操作與物理世界互動,來發展邏輯思考。
這些是必須伴隨解決日常生活或在課程主題中,漸進建構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