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湯圓製作& 冬至的由來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
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
一年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
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

所謂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
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
即把太陽運行的週期分為十二個階段,
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
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是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
日子大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
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
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台灣,
此時太陽正好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
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
北半球白晝慢慢加長,夜晚漸漸縮短。
所以古時有「冬至陽生」的說法,
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昇。

根據周朝記載,
民間有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
又因為周曆正月為夏曆十一月,
因此,周代正月等於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
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因此,也可以說「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

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傳承著周曆曆法,
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
因此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一歲的說法。
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到重視的原因。
也因如此,民間觀念與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

另,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來預測往後的天氣。
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
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
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

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
意即: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
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1 則留言: